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38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158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09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因素,即女性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研究表明,在大学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种"玻璃天花板"。本文通过对教师结构的数据分析,探讨了在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学校中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玻璃天花板"问题,并从性别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2.
清代女作家吴藻经常在作品中抒发崇尚自由的意志,与同时代具有类似意识的女性相比,吴藻能够突破视男性所享有的待遇为解放尺度的思维定势,揭示传统力量压抑全体社会成员个体的严峻现实,视阈更为高远,不唯如此,打通不同人群之间的界限、将个性解放当作全社会共同需要思路,也切入了时代要求的本质,在当时有着深化个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意义,吴藻词在表现其精神特质中形成了以豪宕悲慨为主的风格,在女性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  相似文献   
53.
Most studies that have focused on female serial killers (FSKs), although informative, have examined limited sample sizes. We consulted mass media reports of demographics, motives, methods, mental health, and victim characteristics of 64 FSKs who committed their crimes in the US from 1821 to 2008. Consistent with other studies, our data showed that FSKs were typically White, educated, have been married, and held a caregiving role (e.g. mother, health care worker). Nearly 40% of FSKs in this sample experienced some form of mental illness. Their most common motive for murder was financial gain, and their most common method of killing was poisoning. FSKs knew all or most of their victims, and most were related to their victims. In all cases, FSKs targeted at least one victim who was a child, elderly, or infirm – those who had little chance of fighting back. We interpret these killers’ behaviors from clinical and evolutionary angles.  相似文献   
54.
现有对中国古代女性医疗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作为救治者或妇科语境下对女性身体的认知,鲜有从社会医疗史的角度讨论女性作为被救治者所面对的诊疗生态。本文以明清时期女性择医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中国古代空间和性别意识的交互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男性关系网络对于女性病患的择医行为起着主导性作用。通过对比不同阶层女性的求医渠道,可以发现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患者在求医问诊过程中对于男性关系网络的依赖程度大不相同,社会地位较低的女性病患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依赖性较弱。以此为延伸,本文对中上阶层女性病患在就诊过程中的缄默问题也做了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55.
The documentary filmmaker Kim Longinotto talks to Catherine Fowler about her latest film The Day I Will Never Forget (2003) about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FGM) in Africa. Longinotto’s films have consistently interrogated our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place in the world, and her latest film is no exception. She discusses how she found her subjects: Fardohsa, a midwife who has been campaigning against FGM, a group of girls who have (successfully) taken their parents to court in order to prevent FGM being practised, and Fouzia, a girl of nine who reads a poem that she wrote the day after she was circumcised, asking her mother to explain why she put her daughter through such a painful experience. Longinotto also discusses the ethical issues raised by her filming of a circumcision of two sisters, and the wider issues that her film engages: the powerless position of women in African societies, the confusion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discussions of FGM, and the impact of saying ‘no’ to this practice.  相似文献   
56.
当前,在推进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方面,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运用人权理论分析,这项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提高人权意识、完善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制度是落实妇女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7.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后结构主义主体理论出发,以对女作家韦君宜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说《女人》的细读为例,探讨国家意识形态与国家主流性别话语对妇女主体性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以此作为对笼统否定中国"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的态度的一种回应。本文认为毛泽东时代有关性别平等、社会性别中性和同志关系的社会性别话语参与到了当时女性主体的话语构建过程中,它们承接五四启蒙运动中淡化性别差异的独立人格、两性平等的话语,为一种脱离本质主义的,反对性别二分对立性别主体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女性摆脱客体化的他者地位,发展自身的能动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8.
促进更多女县长诞生的制度安排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失败,其中原因之一在于女性当选的交易成本,如选举前的宣传和动员成本、决策中的信息成本、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执行和监督成本以及其他随机成本等大大多于男性,从而增加了其当选的困难。因此,要想促进更多女性当选,就必须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增加配套制度的供给、建立整体政府来降低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59.
守贞是一种社会建构,在父权制传统中,身体与性、与女性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女性在现代仍然选择守贞,仅仅关注其被他者(如社会规范)通过话语实践构建成主体即守贞被建构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女性主体的自我选择,从关怀伦理学角度分析,女性的道德选择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60.
本文对1928-1937年之间《申报》女性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并从日常市民生活与现代性体验和想象、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女性广告的消费文化特质三方面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申报》女性广告文化作为现代广告的典型代表,不仅是报业史上探索媒介经营的先驱和范本,也参与了当时上海都会文化和城市气质的构建,体现了当时现代性转型中的上海大众的日常审美意识。这不仅是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一个充满意趣的缩影或曰截面,还与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广告存在着共通与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