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篇
  免费   148篇
各国政治   74篇
工人农民   183篇
世界政治   1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1篇
法律   257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208篇
政治理论   248篇
综合类   27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方法,将技术冲击和非技术冲击对中国劳动就业的动态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劳动就业对正向技术冲击的反应为先立即下降,随后持续上升并回到初始状态,而对正向非技术冲击的反应呈现出在一定时期内先升后降的驼峰形特征,且具有短期效应;生产率水平对技术冲击的反应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持续上升的驼峰特征,且具有长期效应,而对正向非技术冲击的反应为先立即上升,后持续下降回到原状态,且具有短期效应;劳动就业波动的根源是由技术冲击和非技术冲击共同引起的,两者都起到一定作用.这些结论对我国当前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劳动就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2.
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广泛存在,并对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用人单位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需求与女大学生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相对较弱之间的矛盾,也与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法律保障不力等息息相关。国家应采用经济调节手段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时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强化男女平等意识,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3.
针对全国八所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和就业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满意度普遍不高;虽然就业方向明确,但就业信心较差。并进一步分析了专业满意度对该专业同学的就业态度影响情况,发现课程兴趣是影响就业态度的直接因素,课程安排、教学效果、专业图书资源是影响就业态度的间接因素。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导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建立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等有助于提高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学的专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4.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频繁出现。探讨在高校毕业生经历的实习、就业协议、见习期与试用期、就业见习等过程中,如何保障实习中的合法权益,如何解决就业协议与聘用合同的纠纷、如何区分见习期与试用期,以及新近出现的就业见习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5.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在一个法治社会,以健全的法制表达民生立场,是必需的选择;消除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的应有含义,通过法律制度消除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的必经之路。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从而促进和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6.
我国现行的雇主替代责任立法仍有不尽完善之处。按所有制类型区分适用雇主替代责任的主体和适用法人侵权责任的主体,这种立法模式既没有比较法上的依据,也缺少独特的制度价值。我国雇主替代责任应以保护受害人利益为立足点,危险分担理论为支撑,并契合责任之实质内涵。理顺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以雇主替代责任涵盖法人侵权责任。在责任形式上,雇主雇员应承担有限制的连带责任,即雇主承担第一顺位责任,并在诉讼程序上对传统连带责任的实现方式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   
107.
Based upon a county level analys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mplex processes of poverty mis-targeting in China and supplements the pre-existing literature with a bottom-up analysis. It argues that the rational calculations of key county leaders, shaped by a combin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determine whether a county, irrespective of poverty level, competes for the title of “state-designated poorest county (SDPC).” This article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is dynamic and subject to change. For future relevant research, this article suggests to analyze the practice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a disaggregated manner by examining the interplay within and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Juan Wang, a Ph.D candidate in political scienc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s the author of “Going beyond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sue 14, Volume 42, (February 2005), pp.171–181. The author is particularly grateful to Kellee Tsai for her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support throughout this project. I am indebted to William Rowe, Mark Blyth, Wang Sangui and anonymous reviewers for their insightful comments. The 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 (IGS)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receives my gratitude for its financial support of this project.  相似文献   
108.
吴茂见 《思想战线》2007,33(3):110-115
经济与社会治理应突破市场与国家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构造由市场、社会和国家共同参与的三维治理方案。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各国政府的治道变革方兴未艾,其中第三部门承担干预职能是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9.
“半费之讼”既关涉到逻辑问题 ,又关涉到法律问题。但主要还是逻辑问题。“半费之讼”的双方都犯有同样严重的逻辑错误。旧案新探 ,明辨是非 ,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0.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core compon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Yet, institutional reforms have, to date, had a disappointing impact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South. The causality of the links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poverty reduction and how exactly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tcomes affect each other is still unclear. A lack of analytical consensus has resulted in vagu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a dearth of clear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current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debates and gaps in existing research, and identifies some key organisations working on institutional issues in the academic and practitioner spher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