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8篇
  免费   42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8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91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健康文献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大部分表现为间接影响。未成年人接触不健康文献的年龄段集中在 12周岁~ 16周岁 ;他们喜欢接触描写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不健康文献 ;所接触的不健康文献既有合法的 ,又有非法的 ;主要通过影院、录像厅等场所接触视听型不健康文献 ;他们接触不健康文献后有强烈的模仿愿望 ;加之管理者对其管理不力 ,致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吕新建 《河北法学》2008,26(3):190-194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快速增长,且再犯罪率很高,这表明传统的未成年犯矫正工作已不适应现在矫正工作的需要。对未成年犯进行社区矫正,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刑罚执行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它彰显了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的再社会化,能够有效地克服对未成年犯科以监禁刑罚所产生的弊端。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基本概念入手,论述我国未成年犯适用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侵权的法律责任采取统一由监护人承担的方法,没有考察行为人的过失能力,也没有考察行为人的过失,这样的立法简单粗糙,极不完善。可以借鉴美国法的未成年人注意义务,丰富我国的立法内容,完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4.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方法不当的家庭、父母道德素质低下的家庭、婚姻变异的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必须从注意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素养,大力改善和提高婚姻质量,努力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5.
蔡国芹 《时代法学》2007,5(6):83-91
美国社区矫正体制的中间制裁制度始兴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惩罚程度介于监狱监禁和传统的缓刑、假释之间的社区化行刑方式。作为社区矫正罪犯数量增加和社区公共安全保障的妥协产物,具有一定惩罚性的中间制裁主要包括严密的缓刑和假释监督、住宅禁闭与电子监控、军训式矫正中心、日报告中心、返回社区训练所、日罚金和社区服务等类型,以分层控制体系实现保障社区安全和改造罪犯的双重目的。各种制裁措施的适用依据是罪犯的罪行严重程度、矫治和服务需要。中间制裁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重型犯是指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以及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罪犯。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型犯进行了测查,发现入监初期与入监中期服刑人员相比,入监中期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忧郁、偏执三项因子分方面明显高于入监初期犯人,表明服刑时间较长的罪犯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综合运用各种改造手段对罪犯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特殊预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uicide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preventable death in US jails and prisons, with rates three to nine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lthough suicide in correctional settings has been recognised as a serious problem, the research on suicide among incarcerated individuals remains limite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mmitted sexual offenses may be at an elevated risk for suicide. Specifically, they have been found to report high rates of hopelessness and depressive mood, and approximately 14% of individuals convicted of sexual offenses have reported a suicide attempt at some point in their lives. Most of these data are based upon official reports and may represent an underreporting of the true prevalence of the problem.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elf-reported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urs in a large national sample of individuals convicted of a sexually based crime. Overall, 17.9% of the offenders reported an attempted suicide in their lifetime, 15.1% reported experiencing suicidal ideation but never made an attempt.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attempts and ideation for this population are reported.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suicid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efforts among 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sex offenses.  相似文献   
18.
郑鹤瑜 《河北法学》2007,25(5):56-59
中外刑法学界对过失共同正犯的争议起源于对共同犯罪本质的不同理解--"犯罪共同说和行为共同说的对立".我国刑法通说否认过失共同正犯,这迫使司法实践中法官"偷偷"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共犯处罚原则来处理过失犯罪案件.确立这一理论必须排除"规范否定说"、"意思联络缺乏说"和"罪刑均衡违反说"三大障碍.过失共同正犯同样具有共同实行的意思表示,共同注意义务才是过失共同正犯成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陈俊 《青年论坛》2009,(4):12-18
网络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色情和网络制作;青少年网络成瘾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青少年网络成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导致了青少年民族传统的淡化、道德意识的弱化、人际交往的异化、抽象思维的退化,还导致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当务之急是趋利避害,采取加强网络监管、网德建设、信息防范、网站建设,以及净化网络参与途径等措施去预防和控制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去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examined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of offender specialization versus versatility, or more random offenses, among 206 at-risk men. Both official records and self-report data of offending from late childhood to ages 31–32 years old were used. Aggregate- and individual-leve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predominant offender pattern for this sample was versatility. Three correlates of offender versatility were examined (offense frequency, early onset, gang association). Aggregate-level findings consistently revealed offense frequency as a robust correlate of offender versatility, whereas individual-level findings differed among the three measures of offender versatility. The congruence of these findings with predictions from Patterson’s (1982) coercion model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