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81.
现行拘留制度在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功能。然而,由于立法规定的模糊性、办案人员片面重视追诉等原因,导致实践中拘留常常被任意延长,使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且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从中可以看出现行拘留制度的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封现行制度作出深刻的反思的基础上,需要理顺拘留与逮捕、拘留与羁押的关系,并提出两套方案试图促进实现近期和速期的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182.
在公司存在控制股东的情况下,股东大会决议实际上只能反映控制股东的意志,沦为控制股东利益的代言人,而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也就变相地沦为控制股东的"傀儡",三者之间根本就不可能形成理论上所说的公司机关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只有将监事会独立于普通股东大会,改由类别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同时实行监事资格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对董事会的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83.
论"异化"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从哲学的方法论角度而不是从本体论角度来认识"异化"范畴的价值是十分有意义的.在马克思的著述中,不但继承了前人在"异化"范畴使用中的"批判"含义,而且还赋予了它反映"历史发展"的崭新内涵.也正是始于对劳动异化的研究,马克思才站到了历史唯物主义门前.  相似文献   
184.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5.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是建构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伦理观.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等根本性意义的伦理问题;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意义,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实质是阶级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观念与方法贯穿于<资本论>始终,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积累、分割等理论,都有对传统(资产阶级)价值观、伦理观的批判和全新(无产阶级)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的构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6.
本文以河南宇县为个案,考察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与农村妇代会异化间的关系,认为计划生育从结构、功能和认同三个角度侵蚀并解构了妇代会的原本属性,给妇女整合带来了负面影响。异化的机理是,在各种政治压力、利益导向和信息传递作用下,国家、村庄、妇女干部三个层面的治理和行为都倾斜于计划生育工作。最后,本文还简单分析了近年来实施的计生管理员办法对妇代会的冲击并提出了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87.
马尔库塞从三个层面对扬弃异化之路作了积极探索。在他看来,自然、社会和人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扬弃异化的三条路径。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自然和谐是扬弃异化的出路,实行以艺术革命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是扬弃异化的手段,而人的爱欲解放是扬弃异化、恢复人之本质的根本。由此,他提出了颇具自我特色的解放路径即对自然进行"美的还原"、对社会实行"艺术革命"和实现人的"爱欲解放",这不仅是对他扬弃异化之路的全面解读,更为他实现异化的扬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88.
我国民法将监护作为补足自然人行为能力之手段,导致监护被行为能力侵蚀和遮蔽,于功能上由关爱走向限制。法律剥夺被监护人进行民事行为的自我决定权,致使被监护人不得不托庇于监护人。《民法典》引入意定监护,本为克服法律整齐划一规定之不足。但由于与行为能力挂钩,意定监护困顿于监护人选择的狭窄视角,极大地减损了功能矫正力度。解开意定监护功能异化之结,需要找寻在不违背基本法理情况下将意定监护与行为能力脱钩的办法。通过目的解释,经由解释论路径重构行为能力与监护关系,使意定监护回归本人利益保护这一立法目的,系可行的路径。对《民法典》第28条和第33条作目的性限缩,将其限于自然人行为能力欠缺情况下监护的适用;而将行为能力非欠缺时的监护,视为一个立法未予规定之悬而未决的问题,通过运用民事法理和适用民法基本原则进行调整,系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