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司法独立、程序理性和职业同质是现代司法权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本质要素;而受传统司法文化的牵绊,这些本质要素在当下中国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应该寻找隐于其后的文化积弊,通过对工具主义司法观、实质思维模式和道德至上选任标准的反思和批判,为当代司法实践问方抓药。  相似文献   
52.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认为,要扬弃消费异化,必须在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人本主义公有制,同时在个体层面倡导人道化、健康的消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消费异化是由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造成的,因而要扬弃消费异化,必须控制生产规模,实行生态社会主义。为扬弃消费异化,我国必须营造健康的消费伦理,抵制消费主义侵蚀;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避免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确保弱势群体的消费权益,缩小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53.
异质性是贯穿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理论的主题.克里斯蒂娃从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了异质性与女性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了异质之女性所具有的边缘性、颠覆性和革命性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异化劳动这种既肯定又否定人的本质的劳动与美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它无疑能够并且正在创造美,同时,它对美的创造又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异化劳动对于美的创造的这两重意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我们一定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  相似文献   
55.
劳动力产权是劳动者作为其劳动力的所有者时受益或受损的行为权,是劳动者地位、身份、权利、利益的根本性基础.为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必须组织工会,并实现两个维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56.
我国应在物权法中设立让与担保制度,将其作为独立的一章,置于典型担保之后,在让与担保的法律构成上,应采纳非典型担保物权的法律构成,在保护设定人的利益,解释在库商品让与担保和设定人取回权上更能符合逻辑的推演,也更能体现让与担保的担保特性。我国让与担保的标的应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适用于企业担保、在库商品等构成分子流动的集合物,以及楼花按揭和新形成或尚在形成中的权利三类。在解决相应问题之后,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发挥其优势,为社会经济开辟一条融资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57.
土地行政人员职务犯罪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嘉 《犯罪研究》2011,(4):69-73
近年来土地犯罪案件频发,逐渐演变为有巨大负面影响的社会问题,对之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创造性地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土地行政人员职务犯罪进行解读和剖析,意在开辟土地犯罪研究领域内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8.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风险社会,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视角来揭示现代风险社会的根源,指出人与科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人与其自身的异化,是造成当前社会科技风险、生态风险、信任危机、战争风险等的原因。而要消除异化,走出风险的困境,就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和谐社会之路。  相似文献   
59.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 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两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之间起到自我转化和外在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外在歧视无法完全消除之下,为了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应注重提升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整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有益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60.
ABSTRACT

Parental alienation (syndrome)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criticized by experts in different fields. However, this concept is often used by professionals and is frequently cited in courtrooms. This qualitative study focuses on parental alienation and explores women’s experiences as well as legal and social services’ practices in child custody cas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eparated mothers who were victim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with social workers and psychologists/psychiatrists designated by courts to evaluate parenting skills. Expert report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s and legal documents were also analysed. Results show that professionals endorsed parental alienation and considered it a ‘feminine problem’. Women were often blamed and labeled as ‘engaging in parental alienation’ when they were trying to ensure their children’s safety. Children’s accounts were interpreted as being a result of their mothers’ manipulation. In contrast, fathers were treated as victims of vindictive women who want to keep children to themselves. Men’s violent behaviours were not considered, and their role as fathers was seen as ‘inviolable’. These practices seem to reflect the ‘good-enough father’ approach, according to which the presence of the father is essential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his violent behaviou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