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9篇
  免费   61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118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6篇
法律   478篇
中国共产党   451篇
中国政治   744篇
政治理论   207篇
综合类   14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张平华 《法律科学》2013,(6):106-118
Masstort应译为“集合侵权”。“大规模侵权”存在形式和实质上之不足,不能标识恰当的判断标准,无法揭示整体性侵害这一本质,也难以统摄两大基本类型。基于整体结构转型、构成技术和归责机制失灵等原因,集合侵权不能融入传统侵权法,属于侵权法上的“情势变更”。为应对集合侵权,实体法须采取拟制集合团体、醇化责任基础、损害赔偿模型化、缓和证明责任等措施;同时,应以集团诉讼为中心构建程序制度,并实现私人自治和国家强制的结合。我国初步具备了应对集合侵权的实体法基础;程序法上还亟待建立集团诉讼制度,改变行政主导应对程序的现状。  相似文献   
62.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建立健全党员队伍纯洁机制,对于新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开展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4.
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基层干部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与群众利益最为密切,基层干部须更加坚定为民思想,象焦裕禄那样,时常走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心为民所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相似文献   
65.
在广州召开的一、二、三次劳大,是中国工人运动史的新起点、奠基石和里程碑。它们为中国工运的各时期的发展,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方针与策略。  相似文献   
66.
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还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发展的推动者、文化建设的受益者。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必须充分发扬文化民主,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建设活动的针对性,让文化服务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7.
基于对提供性服务歌厅的相处式社区考察,文章从主体和情境视角分析了歌厅老板对"小姐"的建构与言说及其不一致的现象,通过解读老板在言及他人时进行信息控制的感性意识和理性选择,阐述了主体建构的理论要点和一般机制:(1)主体建构是内化了社会建构的再建构;(2)当社会建构呈贬抑时,主体建构对内呈顺向弱化或逆向否定建构,对外呈顺向强化建构;(3)当社会建构呈褒扬时,主体建构对内呈顺向强化建构,对外呈顺向弱化或逆向否定建构;(4)主体建构与言说的不一致,是主体在情境中的自我呈现策略。  相似文献   
68.
略论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需要遵循其固有规律积极稳步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69.
杜君  张学凤 《理论学刊》2012,(2):24-29,127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动顺应农村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变化,很快适应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蕴涵着经验、教训,更留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70.
ABSTRACT

The 2014 Scottish Referendum gauged public opin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Scotland leaving the United Kingdom, raising significant questions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claims to citizenship in the event of independence. Through a mixed methods survey,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ways in which citizenship emerged in popular discourse in the lead up to the Scottish referendum. Findings point to an emphasis in public discourse on a commitment to and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instead of the more traditional citizenship markers of ancestry, birthplace or residency. Data indicates a view of citizenship encompassing status and practice, while identity was framed in terms of more static notions of birthplace and ancestry. The salienc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was noticeably greater in respondents’ assessment of others’ potential Scottish citizenship than their own. Specifically,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salience of relational aspects of citizenship in popular discourse, with an emphasis on social citizenship in preference to legal citizenship. The study 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ongoing discussions about ‘participatory citizenship’ in the field of Citizenship studies, by providing much needed empirical data on social conceptualizations of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