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7篇 |
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31篇 |
工人农民 | 29篇 |
世界政治 | 26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45篇 |
法律 | 267篇 |
中国共产党 | 85篇 |
中国政治 | 203篇 |
政治理论 | 180篇 |
综合类 | 3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72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This article characteriz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actors in charge of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ies intervene to promote the emergence of alternatives to problematic technologies. It is based on a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Argentina that focuses on initiativ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inputs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ly controversial chemical inputs. The study spotlights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and semantic efforts made by policy maker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 to ensure these new inputs find their way into organizations and onto their agendas. Their work consists in attenuat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puts, and reducing opposition by creating categori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downplay potential dissension and highlight the possible coexistence of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Contrary to what the injunctions of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 suggest, we show that putting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on the public agenda depends largely on their inclusion in institutional and regulatory infrastructures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technologies that are likely to decline. More broadly, it rel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inuity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32.
马波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9(2):31-36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环境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诉求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环境行政决策应响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体系上的重构,顺应环境法治的时代要求。具体因应对策为:环境行政决策应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进行必要的法律规制(实体规制与程序规制)和行政三分体制(决策、执行、监督)的创新,形成决策的合法、科学、民主与决策效率和谐互动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33.
时军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4):63-65
城市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城市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城市的发展必然受到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城市中的任何活动都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不破坏其稳定机制。要发挥环境规划法律制度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4.
郝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3):40-42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由此引发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的关注和思考: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的自我审视;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的构建;三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环境对未来世界的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但是,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现实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经济、科技、政治构成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加快经济、科技、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争取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和平环境,才能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稳步地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36.
政府在优化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子英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15(6):26-30
优化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正确发挥政府在优化社区服务业发展环境中的导向作用和扶持作用,对于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却不断在恶化,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鉴于许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不直接损害特定人的利益,在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的指导下创制的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和制裁这些行为。近年来,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呼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对在我国实行环境公益诉讼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论证。文章在此基础上,先从立法的理由、立法的法律基础对在我国进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立法的急迫行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然后细化分析了具体立法时的几个关键问题,对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8.
作为宪政运动组成部分的中国警察近代化是以移植西方警察制度为基本路径的,但近代中国等级特权观念依旧牢固,个人主义依然发达,"官本位"观念仍极浓厚,教育水平也很落后,国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致使曾成为社会进步表征的中国近代警察很难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9.
依法治国 ,已经作为治国方略且在宪法中确立其法律地位。不过更为重要的是 ,依法治国是一种实践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实现法治 ,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理性文化应是主要方面 ,它蕴含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等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0.
在西部大开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和犯罪活动,有效预防环境犯罪,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履行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