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6篇 |
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35篇 |
工人农民 | 131篇 |
世界政治 | 171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28篇 |
法律 | 310篇 |
中国共产党 | 27篇 |
中国政治 | 204篇 |
政治理论 | 252篇 |
综合类 | 3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103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175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75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74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牟九安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12(3):39-41
监狱和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构一样也是公共服务机构,因而外观标识也应做到统一规范和"一目了然"。"监狱是个活生生的提醒物",在全国做到了统一规范,就会使社会民众通过"高高的监墙、森严的大门"产生"敬畏感",同时,监狱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则是展示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92.
为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现状并探讨其相关性,通过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公安院校3280名大学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警察职业认同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为(26.49±5.72)分,职业认同总分为(11.55±1.64)分;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总分、职业认同总分在... 相似文献
193.
杨永庚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1,(1)
党员身份是党员内化党章、准则、政治信念和价值系统等为自我思想体系并进行自我认知和确认的独特标识,是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主体的事实或理论概括,身份管理是其力量生成和团结的思想和观念基础。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员身份从起初的信念约束状态到阶级属性再到政治身份管理过程,呈现出不同阶段自我管理的具体形式。从主体意识、现实经验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体沿着"我是共产党员、真正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共产党员、正确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共产党员"等路径形成和发展身份认同,是团结一切力量和保证"党的在场"的关键所在,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4.
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再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2(5):139-142
素质教育的实现,依靠的是社会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连接,需要建立社会系统工程。高等职业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中心任务,在实践中应对职业素质的养成规律进行不懈的探索,以此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促进高职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5.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是师德建设的践行者.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师面向社会大众的形象维护,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建设.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6.
197.
The role that parental authority patterns and social-cognitive identity styles may play in establishing identity commitment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amily authority and identity style variables combined accounted for 50% of the variation in strength of identity commitment. As hypothes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authority and identity commitment was mediated by identity style. Th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family authority patterns may contribute to the way in which late adolescents negotiate the task of constructing a sense of identity.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98.
Anne van Hoof Quinten A. W. Raaijmakers Yolanda van Beek William W. HaleIII Liesbeth Aleva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8,37(7):772-782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 multi-mediation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behavior, peer victimization, personal
identity,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to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in 194 high school students, 12–18 years of age. In
the first model, peer victimization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bullying behavio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second
model, personal identity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final model, the
two mediation models were combined.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n all variables in the two mediation
models was studi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results supported both mediation models and confirme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n all variables in the mediation model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victimization by one’s peers
has consequences for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when their personal identity is affect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was
able to model several processes in which family characteristics were related to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Moreover,
the final combined model (in which the two mediation models an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n all variables were
confirmed) explained half of the variance in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相似文献
Liesbeth AlevaEmail: |
199.
任瑞羾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7-29
中国自19世纪50年代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但就身处于西南边陲的贵州省而言,虽然也在民族识别工作的进程中努力探索并奋斗了60多年,但仍旧有数十万人的未识别民族存在,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因此,对贵州民族识别工作的探析与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0.
申金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1):82-86
物证鉴定的核心问题是“同一认定”理论和物证的特征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化问题。物证的特征是物证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和个人的主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个人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是确定物证特征的主观条件。共性特征和异性特征同属于物证同一认定的评判特征。共性特征决定肯定判断的方向 ,异性特征决定否定判断的方向。物证同一认定具有相对性和矛盾对抗性一面 ,不能把同一认定机械地理解为绝对的“同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同一认定准确率的含义 ,不仅加深了对同一认定理论的正确理解 ,而且树立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对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避免认定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 ,减少错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