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4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63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75篇
政治理论   41篇
综合类   36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91.
监狱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予系统,干警与罪犯、监管与改造的这种特殊人际关系会影响他们的知觉、观念、行为导向,形成监狱内特殊的心理体系。罪犯的心理状况极大地影响改造成效,我国从80年代起建立罪犯心理矫治体系,它对于稳定监狱工作秩序和监管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章在分析当前犯罪心理矫治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构想,以期对监狱心理矫治的进步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92.
四川灾区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5.12汶川地震灾难之后,这些幼小的、原本就孤独的心灵中的阴影就更加挥之不去,创伤不知何时才能抚平。灾后留守儿童在心理上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应通过借鉴国外灾后心理辅导等相关经验,对儿童和青少年加强灾后心理干预,来解决精神创伤问题。  相似文献   
793.
具身认知心理学主张身心一体性和情绪具身性,其相关实证研究可为思考从身体途径提升心理韧性提供理论基础。西方的身体疗法和中国本土的身心修炼方式已有较为丰富的身心干预实践,西式疗法具有操作性强、治疗目的明确、理论模型精确的特征,而传统身心修炼方式则以身心合一的基本哲学理念为前提,提倡防重于治的日常化和长期化干预模式。总结这些疗法的特征并分析其特异性,可为探索本土化的心理韧性培养技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94.
中华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营养和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握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发挥血缘与乡土情结的凝聚作用,注重心理情感原则中“人情”的聚合作用,把握人文主义倾向的导向作用和发挥群体意识思维的“家国”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创制民族文化新的认同模式,强化文化符号认同,维护价值观念认同,推动理性的血缘族群认同和深化历史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795.
三位一体警察心理教育训练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心理教育的目的是预防警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依据警察的职业特点,其教育训练应该是一个认知训练、身体训练、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训练体系。而当前我国警察教育训练中只重视认知训练和治疗训练而忽视身体训练,应构建认知训练、身体训练、心理治疗训练三位一体的警察心理教育体系,以期提高我国警察心理教育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796.
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实现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模式、方法和途径上的转变,搭建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及团体心理行为训练"三位一体"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797.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构建和改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最有效途径,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认知性支持和人际交往支持等。将讲授式团体心理辅导和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结合进行教学,更能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能起到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8.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确立同一性以及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该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成功度过该阶段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必须优化以上四项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9.
Abstract

Measuring change resulting from healthcare interventions is critical to evaluating their usefulness. The choice of outcome meas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ch evaluations and is driven by assumptions about what is likely to change and how best to capture this. Despite its importance, forensic mental health ha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determining which are the best measures of outcome. This study used a panel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s to (i) asses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areas of potential outcome measurement and (ii) evaluate specific instruments used currently as outcome measures in forensic mental health research. Although a wide range of potential outcomes were endorsed as appropriate, few corresponding instruments have been used consistently. Only three psychiatric instruments deemed by our panel as feasible, relevant and psychometrically adequate have been used in five or more studies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and the Symptom Checklist-90–Revised). Significant measurement gaps were noted in areas such as soci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Although instruments exist that could capture most areas, none were sufficiently developed for routine use as outcomes. Further research to develop robust, sensitive and diverse outcome measures is needed. This is an essential precursor to extending the evidence base for forensic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800.
江溯 《法学论坛》2022,37(1):64-74
在引入三阶层体系的背景之下,学界对我国《刑法》第14条中犯罪故意的体系性地位产生了诸多争议。在犯罪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不法的主观化和罪责的客观化、规范化,心理性故意确立了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地位,而罪责故意与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则留在罪责层面,成为罪责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以不法论的基础还是从我国实定法的角度来看,心理性故意均应归属于构成要件而非罪责;在承认故意的双重地位的前提下,对容许性构成要件错误采取"法律效果转用的罪责理论"是迄今为止最为妥当的见解;关于故意与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的关系,我国《刑法》采取的是罪责理论而非故意理论。在三阶层体系之下,我国《刑法》第14条的犯罪故意应当区分心理性故意、罪责故意与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其中,心理性故意应当归属于构成要件,而罪责故意与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则归属于罪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