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90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159篇
政治理论   41篇
综合类   4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其成长成才全过程,立足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教师是关键,课堂是重点,网络是软肋,环境是难点.  相似文献   
112.
新刑法滥用职权罪的增设,能够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进一步抑制腐败的滋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社会的法治建设进程。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罪的具体认定问题颇有争议。对该罪主体和主观要件以及对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二款的理解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正确把握刑法的实质,指导刑事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13.
刘亚娜  王青 《行政与法》2006,(6):116-118
关于事态犯罪的研究已经形成若干成果。但关于其共犯形态的专门性研究尚属少见,为了实现司法实践中对事态犯罪具体案件的正确认定,本文着力探讨了事态犯罪共犯的相关理论,重点论述了事态犯罪的间接正犯、身份犯问题,事态犯罪的共同故意和犯罪目的问题,以及共犯行为方式的不同结合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4.
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必须解决好中共党史学科的理论建设、中共党史的学科体系及课程设置、中共党史的研究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5.
囿于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理论基础的认识模糊,理论界仍有一种观点,把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置于纠问客体的地位,漠视其主体地位,这一观点必须予以纠正;同时,从依法保护当事人应享有的诉讼权利的立法精神讲,对司法实践中几类特殊的诉讼主体也应分情况赋予其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6.
资琳 《法律科学》2006,24(4):155-159
桑德尔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正义理论中道德主体的批判具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即批判自由主义制度所赖以为凭的主体基础。通过这种批判,桑德尔为其所提倡的交互性主体以及建构在这种主体基础上的共和制度提供了论证。但是,无论是交互性主体还是共和制度的建构,以哈耶克的视角来看,都是唯理主义建构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7.
刘慧霞 《政法学刊》2004,21(3):20-22
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的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关于本罪的犯罪主体,刑法明确规定为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刑事诉讼法又将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限定在审查起诉和审判两个阶段。这一规定已远远落后于司法实践的发展,事实上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辩护和诉讼代理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可能发生具有相当危害性的妨害证据的行为,因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以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身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在立法中对此予以确认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8.
非法人团体是指具有独立意志和可支配性财产,并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参与民事活动,但又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自然人组成的有机体。非法人团体承担无限责任是出于交易安全和国家监管的双重需要而由法律再次拟制的结果。我国相关法律中提到的“其他组织”与非法人团体有着实质联系,但二者的范围并不一致。当前从立法的价值目标和法律技术上看,都有必要将非法人团体列为独立的第三类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19.
军事传播学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传播学理论源于军事实践 ,伴随着军事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建立军事传播学 ,即是传播学的内在要求 ,也是繁荣军事科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0.
“谁行为,谁被告”是对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谁主体,谁被告”的完善,是由人权理念的提升、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中国加入WTO等现实国情决定的。文章从宪政基础、现实基础和行政行为的性质等方面探讨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的理论基础,进而论证“谁行为,谁被告”的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