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当今学界关于儒家“超越性”的争论,因言说方式缺乏分层,故多有混淆。实际上,该话题肇始于明清之际,是耶儒双方围绕着“因性”与“超性”问题而展开的交流实践。重回明清之际,梳理阿奎那关于“超越”术语的几种用法,比较耶儒双方关于“超越性”的言说方式,可以发现儒家并非以神为中心进行自上而下的言说,而是从现实出发,对“超越性”问题进行自下而上的回溯。  相似文献   
82.
"中庸",东汉郑玄释之为"中和之为用也"。基于现代诠释可以认为,中庸是指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中坚持善的原则运用恰当合理的方式并一以贯之的德行。中庸是至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处世的原则和方法,非至诚至仁大智大勇所不能为。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中庸难以成为现实,因此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属于应然的价值观念。中庸实践对于多数人的不可能性意味着,以大量样本为基础开展的中庸心理实证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内在悖论,使得中庸心理实证研究并非真正的中庸心理学研究。中庸所具有的浓厚心理体验特性表明,合理的中庸心理研究唯有赖于心理学的质性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83.
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及其现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三条道路,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一种重要思潮,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全球化是其现代意义形成的大环境。从第三条道路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务实性是其保持活力、不断发展的保障,中庸性则是它在各项具体政策上的思维方式,两者决定了第三条道路的实质。  相似文献   
84.
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中”的解说。《中庸》第一章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中的概念提到了天地与万物的定位与存留、发展与衍生的境界,大矣哉!儒家经典及后人诠释中,随其所叙述的问题,“中”也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述用词。如“中庸”、“中和”、“中道”、  相似文献   
85.
陈奕君 《小康》2005,(9):42-43
十几二十几人端坐一室,摇头晃脑诵读《大学》、《中庸》、《道德经》等经典篇章——这种似乎离我们很远的场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又渐渐回到了我们身边。由最初散见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少儿读经班,到由政府支持的知名学府;由天真稚嫩的童声读经,到政府官员与企业家的不断加入……有意无意间,国学,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动下,悄悄地热起来了。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国学班由谁发起,现在已无从考据。但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却是由响当当的国内知名学府——人民大学成立起来的。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最初的幼童读经,发展到今年9月人大国学院新生入…  相似文献   
86.
基于千百年来历史的锤炼与检验,中庸从最早作为协调部落成员关系办事原则,逐渐上升为宇宙法则、治民之道和修身之德,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基本精神。执两用中与执权用中是中庸的基本方法。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应该传承中庸的参赞化育、至诚、时中等和谐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7.
胡师正 《求索》2008,(8):109-111
传统人居文化的核心即是伦理型文化,其基本范畴主要是以族居为特点的宗族制,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中心的德治,以中庸伦理文化为建筑装饰取向的审美观。宗族制伦理文化核心是祖宗崇拜,主要特征即是男权政治。德治伦理文化的内核是礼,其德治的最高目标是达到即时的社会和谐。儒家伦理文化的中庸形成了人居建筑的审美取向,追求人与建筑的平衡与稳定,达到中和之大道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88.
郭子 《理论与当代》2014,(10):35-36
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教育体系,以“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天人合一”等为内容,以“内省”“慎独”“知耻”“节”“敬”“义”等为践行方法,以“和谐”为理想追求,特别重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一、儒家将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位置 人性论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  相似文献   
89.
中庸》是儒学重要的著作,集中阐述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观念。为了维持社会和谐,儒家倡导“持中守正”的思想方法,反对任何极端主义的行为方式;为了使社会成员心态和谐,儒家提倡“素位守常”的生活方法;为了促进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儒家主张“并行不悖”的发展理念。《中庸》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0.
"传统五步学程"是先圣留下的求知至宝,今日借鉴仍具有其现实意义."博学、审问"是求知的入笙;"慎思、明辨"是培养思辨能力的途径;"笃行"是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五者是相辅相成、环环紧扣、互为因果的关系.循此激发思维,开拓智能,将会有益于身,有用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