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7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观察与思考》2009,(10):24-26
“以前煤山的老百姓都拼命往外走,没有人愿意到镇里来买房,也没有一家房地产公司愿意到这里来投资房产;如今,煤山的老百姓都愿意把亲戚朋友请到家里来长住,不仅有多家房产公司来这里投资,而且房价已超过2000元/平方米。”长兴县煤山镇镇长徐建兵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煤山的环境变好了,天变蓝了,水变清了!”  相似文献   
62.
时下,买房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买房子除了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开发商的“五证”外,在收房时也应睁大眼睛……  相似文献   
63.
如雨后春笋般竖起来的高楼大厦到底卖到了谁的手里呢?一位刚刚在银行办完按揭的朱先生感慨道:现在的情况是,手里没钱的,可以拿银行的贷款买房;手里有钱的,也拿银行的贷款来买房。结果是,房地产商用银行的钱建成了房  相似文献   
64.
西子 《今日广西》2008,(11):72-73
一个年轻女孩最近和男友商量买房的事,两人的分工较明确:男方购置房产,女方负责房里一切家居物品。按理说这样的分工极为正常。也较为合理,双方没有太多的压力,可女友的一席话却让此事变得有趣。她说,一个家,房子的装修是否豪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的家居用品是否体现主人的品味。  相似文献   
65.
买房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是人生大事,经不起丝毫差错。大周用自己的经历提醒买房人:擦亮眼睛,小心陷阱。  相似文献   
66.
观点集萃     
《当代贵州》2007,(23):6-6
提倡生态文明并不是否定工业文明;不必人人都买房;警惕一些干部不重学习玩风过盛;对实体经济应减税并鼓励创新;“月薪面议”中的“鱼”与“渔”。  相似文献   
67.
租房还是买房?在一个比较正常的房地产市场中,这是民众十分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因此,房屋租售比例肯定反映了所在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8.
房屋限购政策催生了借名买房这一极具本土特征的民事活动。既有的司法实践并非一概认定借名买房合同为无效,而是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认定其为无名合同,并运用合同法原理解决纠纷。而在一定情况下,当事人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同样构成民事信托法律关系。一般而言,实际出资人为信托关系的委托人与受益人,而出名人为受托人。由此形成的信托多属于典型的自益信托和消极信托。以《信托法》为依据解决此类纠纷有助于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较既有的审判思路更为灵活,也更加符合法律适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
丁学良 《南风窗》2011,(7):97-97
政府垄断是最有可能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这不仅在俄罗斯,在香港也同样得到验证。我最近几年也想在喜欢的地方买房,所以这里不从理论,而从消费的角度来谈谈房价问题。有人说,中国房价高居不下,是因为东南沿海的土地太紧张,人口太多。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去年10月份到俄罗斯远东的一个重要城市考察,我们的翻译也曾经在北京和海南工作。他带我们去看他在俄罗斯的房子,3层楼,70多平方米,楼龄大概有7~8年,但是价格一点都不便宜。俄罗斯的土地超级丰富,一个城市就四五万人口,到处都能看到空地。但问题在于,这些空地不能随便盖房子,因为土地是政府所有。  相似文献   
70.
政策性保障房旨在对私法自治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对特定主体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势必会在法律与政策运用价值判断为导向过程中产生融合和冲突。笔者将从法律条文出发,结合相关案例,从法教义学角度,分析保障性住房借名买卖合同纠纷的司法规制。借政策运用中的价值判断与法律的冲突如何调和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司法实践中对此类纠纷的处理规则倾向于确认房屋为被借名人所有,借名人之损失依债权主张。但依此处理会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使侵害人得到不法利益,使借名合同屡禁不止。笔者通过特定案件对双方当事人可能的请求权基础、法条和政策性背后的价值导向作分析,得出应在行政机关收缴和处罚完成后,借名人和被借名人才能主张对所争系房屋的所有权,于此时,司法机关才能更合法合理的做出本案中的裁判:将房屋归于被借名人,同时根据双方过错赔偿相关费用,根据公平原则负担和补偿相关费用。这样才能使双方的不当利益期待值降低,避免双方当事人为追求此不当利益牺牲公共利益、损害国家权益。同时在此类司法裁判愈渐成熟时,进行类型化建构可行性探讨,提升法律位阶,定纷止争、节约司法资源,做到同样事件同一裁判的原则。用以提高其所研拟法律之时效性及合目的性,从而顺利达成其所要达成之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