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乾隆十六年,天津有位个体开发商丁予范在天津县城(当时天津还是县,不是市)刘家胡同二道街买了近一亩地,盖了一处四合院,大约10间房,连买地带盖房,丁予范花了180两银子。丁予范盖这套四合院的目的,就是想高价卖掉,哪知没人买,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低价出手,卖了177两银子。  相似文献   
52.
钱汉江 《法制博览》2009,(11):38-39
钱沣(1740—1795),字南园,云南昆明人,比同朝为官的和坤大10岁。他的先祖是应天府江宁县(今南京)人,从军驻守云南,后在昆明定居下来。他的父亲是一位银匠,家道贫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钱沣中了举人,乾隆三十六年0771)中三甲第十一名进士,人仕后任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专员。  相似文献   
53.
余沐 《法制博览》2009,(13):42-42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是这些年来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欢喜冤家”,或是乾隆、刘墉、和珅一组,或是乾隆、纪晓岚、和珅一组。历史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54.
张甫云 《法治纵横》2013,(20):44-45
在我国无数地名申,皇帝赐名的微乎其微,阜康便是其一。可是,人们只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阜康的历史沿革。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1万年前)就有塞人、匈奴、车师、突厥、回鹘、蒙古等居民在阜康栖息,东汉丝绸之路开通后,阜康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段。  相似文献   
55.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相似文献   
56.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进忠言,  相似文献   
57.
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一天,正值盛夏,打着赤膊坐在案前。这时,乾隆突然驾到。衣冠不整见驾就有欺君之罪,更何况纪晓岚这副模样!他慌得连忙钻进桌子底下躲避。其实乾隆早就看到了,向左右摇手示意,叫他们别作声,自己就在纪晓岚藏身的桌前坐下来。时间长了,纪晓岚感到憋气,听听外面鸦雀无声,又因桌围遮着看不见,闹不清皇上走了没有。于是偷偷伸出一根中指,低声问:“老头子走了没有?”  相似文献   
58.
美丑之间     
李国文 《学习导报》2010,(10):43-44
钱谦益,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是明末清初的大诗人。清代的沈德潜编选《国朝诗别裁》时,将他的作品放在首位,颇让乾隆好大一个不高兴,批下旨来:一个降臣,竞置于篇首地位,张扬这个贰臣的气焰,简直是岂有此理了。书中还选了雍正的诗,竟然不置于篇首头条位置,乾隆问,你将皇考的诗,  相似文献   
59.
王秋爽 《群众》2023,(18):65-66
《从政遗规》是中国古代重要官箴著作,是陈宏谋编辑的《五种遗规》之一。陈宏谋(1696—1771),是雍正、乾隆时期的清官、名臣,曾任江苏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至补授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共任职四十八年,曾在地方上从政三十余年。  相似文献   
60.
晓萍 《支部生活》2010,(3):53-54
“国粹”之一的京剧,自乾隆五五年(1790年)在我国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后,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的徽调和汉调、昆腔、秦腔等地方民间曲调相互融合发展起来,成为从帝王到寻常百姓都喜爱的一种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