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33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毛剑杰 《廉政瞭望》2014,(23):30-31
1781年,乾隆帝治下号称鼎盛的大清王朝,发生了一起举国震惊的重大贪腐窝案:时任浙江巡抚的王宜望.在甘肃布政使任上谎报灾情、私分救灾银事发落马,甘肃官场涉案者多达60余人。此案,朝廷最后查清王宜望伙同陕甘总督勒尔谨等人,共贪污赃银1000多万两,祸及官吏60余人,其中王宜望论斩,勒尔谨自裁,冒赈至两万银两以上者22人死罪。  相似文献   
82.
正世人皆知,和珅是清朝第一号大贪官。人们甚至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当然,如果算上晚清,和珅是不是第一贪,还不好说。别人不讲,单一个盛宣怀,就比和珅有钱。一个既做大官,又做掌管国有企业官商的人,和珅怎么比?和珅被逮,是命里注定的。从来做皇帝的,老子的宠臣,多半是儿子的仇敌。老子越是牛,宠臣越是受宠,这份敌意就越重。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然而,把孝道挂在嘴上的皇帝们,几乎个个对上一代的宠臣怀有不共戴天的恶感。只要老子一蹬腿,就迫不及待地一改为父之道,把父亲信任的人干掉。  相似文献   
83.
乾隆一朝是所谓的大清盛世,但在中后期,官员的贪污也随之自上而下弥漫的歌舞升平而愈演愈烈。以浙江巡抚为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继王亶望、陈辉祖两位前任之后,时任浙江巡抚福崧又因贪腐落马。然而浙江巡抚的前腐后继,只是乾隆晚年官场贪腐成风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84.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其整个编纂过程,自始至终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的。《四库全书》编纂在搜集整理古籍、书目分类、人才选拔、副本制度、学术评价等步骤,都已经成为整理中国传统文献的标准与圭臬,为中国传统古籍的梳理提供了永久性的范本。  相似文献   
85.
近读史书,一则一千多年前的君臣对话玩味无穷,发人深省。这位国君,不是别人,就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英主唐大宗。那些臣者,书中虽未一一露名,但能居于  相似文献   
86.
如果将张廷玉50年的为官生涯比作一条长河的话.那康熙朝就是他从政的源头.雍正朝则是他为官风生水起、大江奔流的时期.到了乾隆时期。这条河流虽也奔流.但场面已是缓缓流淌,再难掀起什么浪花来了。  相似文献   
87.
自知之明     
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竟然悬挂的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88.
李文奇 《春秋》2013,(2):58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世界一绝",也是我国民间年画的一个古老画种,在画坛上被称为"民间写意画",仅存于高密市。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  相似文献   
89.
火灾后不久,溥仪突然下令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除少数留下,其余立即出宫……1923年6月26日傍晚,故都北京刚下了一场透雨,初夏清风吹拂。入夜,临近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依旧音乐袅绕,一群来华的洋人在饭店顶楼登高乘凉,他们一边远望紫禁城夜景,一边享受着难得的东方异国情调。临近午夜时分,当大多数居民都已沉沉睡去,一束火光突然从紫禁城西北角冲天而起,并很快形成一片火场……  相似文献   
90.
清朝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