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3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8篇
综合类   2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纪格非 《中国司法》2005,3(4):20-22
一、我国现有的传闻证据规则存在的问题普通法中的传闻证据是指在审判或询问时作证的证人以外的人所表达或作出的,被作为证据提出的以证实其所包含的事实是否为真实的,一种以口头或书面的意思表示或有意无意地带有某种意思表示的非语言行为①。围绕这一类证据,这些国家的证据制度中形成了一系列排除和例外规则,这些规则纷繁复杂,体系庞大,是英美法系证据立法中最具特色,也是最有争议的部分。我国一度曾对传闻证据的使用持放任态度,在实践中,证人不出庭的情况相当普遍,为了解决证人出庭难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相似文献   
122.
传闻证据规则源自英美法系,目的是排除不具有可采性的证据,以保障当事人权利及诉讼公正。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精神在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些规定大多落空。传闻证据规则是适应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和陪审团审判制度而生的,其纷繁复杂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国家对该制度的借鉴。但该规则可以促使证据规范化和精细化,促使证据链条的形成更合理、更科学,保障诉讼公正、高效进行。在我国法制日渐完善的今天,如何合理借鉴国外的传闻证据规则,成为细化我国证据规则和摆脱我国现行刑事审判中诸多缺陷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3.
网贴、QQ群、论坛、微博,从个人倾诉到集体发泄,再到媒体轮番报道,阴性艾滋病传闻最终成为一个“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124.
传闻证据规则是现代刑事诉讼最重要的证据规则之一,该规则已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得到适用,但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该规则。学界对该规则在中国建立的可行性看法不一。本文先通过一个案例引出中国建立传闻证据规则的必要性,接着对传闻证据规则进行简要说明,然后讨论中国建立传闻证据规则的障碍及克服对策。  相似文献   
125.
沈玮 《民主与法制》2011,(18):44-46
“向港交所举报上药是我们公司自己的决定,与华润集团无关。事实上这件事我们自始至终没有跟华润集团汇报过。”5月17日,安徽华源医药股份公司董事长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外界评论,安徽华源隶属央企华润集团,华润与上药两大国企如此“撕破脸”,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26.
《廉政瞭望》2012,(18):10-10
8月30日,原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出席省司法行政系统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先进事迹报告会,这是近期网络疯传张广宁“跳楼自杀”后,他首次现身辟谣。而面对“张广宁又结婚”的谣言,张广宁回应:“我很好,我的家庭也很好。不要传得沸沸扬扬说我又结婚了,从来就没有离过婚,怎么又结婚呢?”9月12日,传闻风波之后的张广宁赴鞍钢集团公司任董事长、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从介绍传闻证据的概念(在审判或讯问时,作证的证人以外的人所表达或做出的被作为证据提出,以证实其所包含的事实是否真实的,一种口头或书面的意思表示或有意无意地带有某种意思表示的非语言行为)入手,引出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在诉讼或听证外形成的口头或是书面的证据都不具有可采性),接着分析了排除规则的法理依据。当然,本文对于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情形及其法理基础也进行了研究。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案件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正是那些传闻证据,如果不对其例外情况也进行一定分析的话,许多案件可能就不能圆满解决,实体正义也无法实现。最后,从我国刑事诉讼方面着手,通过对刑事诉讼方面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表明应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并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8.
证据和证据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证据一般是指在裁决过程中能以理性方式影响最终判决结果的那些输入信息。理性方式是这里引入的第三个概念。在美国,证据还有一个专业性法律意义,特指在审判中提出的证言和展示件,但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定义。在美国,事实认定者(陪  相似文献   
129.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立,被誉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但由于立法者在立法思想上的相对保守以及立法能力和立法技术上的明显不足,新刑诉法确立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证人出庭的范围、强制证人出庭的手段以及证人不出庭的法律后果等基本制度面,都遗留下了一定的缺憾和问题。由于我国司法现实的复杂性,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可能在实践中产生制度空转甚至制度反转效应,使得促使证人出庭的立法目的落空。  相似文献   
130.
在刑事诉讼中,如果允许传闻证据无限地流入审判,则会对裁判者认定事实的准确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会损害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并最终殃及当事人的实体权益。为了化解传闻证据所引发的风险,各国都努力设计相应的对策,其中堪称成熟者当属英美法系国家所制定的传闻证据规则。因此我国有必要对英美法系国家的传闻证据规则进行深入的域外考察,通过概念解构和规则分析的方式探究其传闻证据的深刻内涵和传闻证据规则发展中的经验启示,从而推进我国刑事诉讼中传闻证据规则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