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8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席丹丹 《世纪桥》2010,(17):97-98
俄罗斯政治转型中,俄共的角色定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政党的阶级定位,俄共始终维护俄罗斯广大中下层平民的利益,并坚持做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另一方面是对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定位,俄共与资本主义性质的现政权展开斗争,坚持作现政权的反对派。  相似文献   
83.
自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建立以来,经历了重建、复兴和势衰。面对俄共当前的困境,作为俄共的主要领导人,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在国家、党内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党建探索,最后提出了俄共现代化理论,并提出现代化的俄共是俄罗斯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84.
俄国共产主义者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接触从1919年3月初共产国际成立就已开始。共产国际、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远东局和西伯利亚局、外交人民委员部等机构,分别派遣代表去中国从事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包括进行联络和组织、提供物质援助以及资助出版共产主义倾向的宣传品等。1921初俄共(布)中央和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决议,将负责东方工作的机构集中为一个统一的代表机构,即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不久其工作中心移到上海。从各地出现若干共产主义小组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和召开,都有共产国际代表参与其中,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5.
陈杨 《唯实》2011,(5):9-13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初的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列宁为巩固俄共(布)的执政地位,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重温列宁关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理论,总结列宁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提升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意识以及夯实执政基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6.
近几个月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发生了重建以来的最严重危机——党内反对派先是另立中央以取代原有中央,后又建立新党,致使俄共“一分为二”。本文分析了俄共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后果以及俄共今后的发展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87.
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变革中的困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经过短暂的振兴后遭遇一系列重大挫折 ,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主要在于俄共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 ,新的理论尚未形成 ,传统理论的影响依然很大 ,党内理论争论激烈 ,导致理论指导上的混乱 ,从而在实践上使俄共陷入多重两难选择的窘境之中。俄共的理论创新面临时代主题变化、政治生态环境及斗争方式变化、社会结构变化、处理苏共历史遗产等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8.
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布)既有党内关系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俄共(布)十大探索以“工人民主制”为总框架构建充满活力的党内关系,设立“监察委员会”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通过“关于党的统一”决议确保团结一致的党内关系.其启示主要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关系;要以超前的总体设计提高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以完善的制度确保党内关系建设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89.
俄国十月革命后有许多使者秘密前来中国,笔者曾专文论及。①1918年后苏俄处于内战时期,西伯利亚有日本势力存在,执政的俄共(布)把1920年成立的远东共和国当作一个缓冲地带,只能派遣人员在那里秘密活动。那个时期到中国来的苏俄人士是由各种机关通过各种渠道自己派遣的。本文仅仅从技术层面上介绍正式派遣使者到中国的官方机构——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西伯利亚州局下属的东方民族部(1920年7月—1921年2月)、共产  相似文献   
90.
国际     
《时事报告》2012,(3):90-91
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未获通过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和俄罗斯投了反对票,决议草案未获通过。这是继2011年10月中俄共同否决后,安理会再次未通过该草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