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49篇
中国共产党   104篇
中国政治   215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戴巍巍 《前沿》2015,(1):75-79
中国古代法制体系当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无疑是传承近三千年的宗法制度。从家族成员的身份、地位到与之相关的财产权属划分,宗法制度几乎事无巨细的包含了整部古代中国法,其所秉持的"道德"价值属性则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2.
应学凤 《前沿》2014,(11):238-238
鲁国尧先生指出:“中国学术的源或上游在先秦,最难治的一段亦在先秦。”池昌海教授选择先秦儒家的修辞思想和修辞行为这么有挑战性的“硬骨头”为研究对象,着实令人钦佩。不过,就这个选题来说,池先生具有特定的优势。池先生先师从著名的修辞学家倪宝元先生和著名语法学家王维贤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后又师从黄金贵先生攻读汉语史的博士学位,这不仅造就了池先生深厚的修辞学和语法学专业修养,更奠定了其较为扎实的古汉语功底,  相似文献   
173.
彭林 《新湘评论》2014,(20):42-42
"礼仪"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在使用,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礼记·中庸》等典籍中,礼仪一般指礼节、礼貌或礼仪活动、礼仪形式。此后历代典籍中广泛使用这个词,其含义无大的变化。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历来重视礼仪对言行举止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我国传统礼仪对维系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4.
陶短房 《党课》2014,(10):107-108
如果是生活在当今的人,被人拦住问一句:“你们家造钱么?”估计脾气好的会掉头不理睬,脾气躁的能一耳光扇过去。  相似文献   
175.
刘铮 《思想战线》2013,(Z1):170-171
形名学说既是通达形上的必经之路,也是使形上落实到现实的主要工具。先秦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形名思想都有所阐发,战国时更形成了"专决于名"的名家。了解形名学说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把握先秦学术的发展脉络和思维方式,对当代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6.
李帆 《长白学刊》2000,(3):84-86
作为一代学术宗师,刘师培除留下众多精辟的学术专论外,还有一系列总结中国学术发展历程的学术史论著问世。这些著作涉猎广泛,由先秦及于清代,并各具特色,对今人非常富有启示意义。遗憾的是,迄今少有学者关注于此。...  相似文献   
177.
法家思想是披着法治外衣的专制思想,本质上是将法律作为统治工具,用严刑峻法来推动这种专制工具的运转,达到维护君主统治的目的。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制度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在现代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当谨防在法治的名义下行专制事实,治国不能用重典,刑罚的设置上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宽缓化。  相似文献   
178.
欧旭理  徐建军 《求索》2012,(7):202-204
先秦儒家的重生观既教人安生立命,又教人立足现世,注重保持生命的延续。本研究借鉴先秦儒家的重生观,提出把教育引向生活,帮助个体体验生命及类生命的存在,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责任感,进而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9.
在先秦儒家看来"勇"也是一种道德德目,与"仁""义""礼""知"等道德德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制约。勇德是以"仁"为根源、以"义"为约束、以"礼"为标准、以"知"为判断、以"中庸"为旨归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80.
<正>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发端于西汉,经历数百年,到封建王朝鼎盛时期制定的唐律,据称"一本于礼",显然是儒家化的最终成果。不过,有些学者论及西汉以后的法制,称之为"外儒内法"或"形儒实法",对于法律儒家化而言,这显然又是一个悖论,既然法家之实得以保留,那么所谓的法律儒家化也只能说是徒有虚名而已。这种悖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法律儒家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