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49篇
中国共产党   104篇
中国政治   216篇
政治理论   66篇
综合类   1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41.
先秦儒学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思想是其典型表达.  相似文献   
242.
孔子对"仁"的规定具有二重性,总体上属于道德主体性范畴,但它并不是单纯的主体一般的概念,还具有本体的属性,是道德主体与自然本体互相渗透的结合体.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今天强调和谐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43.
禁赌须重典     
中国是有着赌博的“悠久”传统。据史料记载,赌博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较为普遍。到秦汉时期,赌博的种类逐渐增多。至汉代,博戏则已蜕变成“戏而取人财”的活动了。唐宋时期,赌博现象几乎渗入社会各个阶层。明朝中晚期,赌博活动炽盛,晚清赌博之风猖獗,这与当时社会上重利,奢侈消费的世风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44.
法家重刑思想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家有其独特的重刑思想的逻辑。以“民性”、“民情”为法家重刑理论的归宿,基于人性发展起“以刑去刑”的理论,着眼于轻罪重刑。法家总是把“富国”放在首要地位,否定了“富民”、“足民”的意义,只是单纯使用重刑。法家讲求“胜民”、“制民”、“弱民”,高度发达了告奸理论。法家重刑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都被说成是善良的,是基于“爱民”、“亲民”而达到“利民”的。法家的重刑思想到秦灭亡前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致使其二世而亡。  相似文献   
245.
在社会治安问题上,不存在“纯净”的儒家或法家.汉初政治家们一面张扬“仁义”说教,搞“礼乐”点缀,一面施行法律制裁,搞帝王独截.在统治者手中,儒法两家都是有用的,弃置不得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形成了儒表法里的综合治安术.从此,法学经典、法律条令开始披上儒学外衣,人们力求用儒学语言去表述法学要求.儒表法里为解决社会矛盾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手段,为“缓和冲突,使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条件,有利于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246.
先秦两汉诗学阐释批评无论从阐释批评观念,还是从诗学批评形态上,都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批评原则和范式,并且这种原则和范式,对古代诗学批评起着重要的原型意义的影响,后世阐释批评的主要原则和批评范式大都源于此。  相似文献   
247.
传承久远的重民思想指导着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是否重民,成为历代皇帝好坏与政治优劣的主要标志,溯源的剖析研究先秦“重民”思想,认清其在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功能,或许会对我们今天的民主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48.
在先秦汉语中,“以”字的用法极为复杂。它的基本用法包括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本文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先秦“以”字的用法做系统的描述,以期管窥先秦时期“以”的各种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249.
可持续发展思想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周易》、《论语》、《吕氏春秋》等古代典籍中有不少保 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记载。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250.
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分别处于中国和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源头活水的地位,虽然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在致思取向和架构社会上仍有很多的相通相融之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分别用“道”和“逻各斯”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旨在寻找一种囊括宇宙万有的概念;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使用“仁”与“德性”、“知”与“知识”等概念,来表达相似的道德主张和人生价值;荀子的“明分使群”社会建构观念与柏拉图的“分而治之”的理想国理念,均渗透着既“分”且“一”的社会和谐观等。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相通相融之处,寻找两者共同具有的普世价值,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深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