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98篇
中国政治   176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简述先秦诸子百家教学内容,分析从中透视出来的四个方面的特点与意义教学内容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属性;注重道德与伦理教育;基本形成了自由教育”和“专门教育”两大教育价值观;为以后的专业分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作为制度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职官制度文化 ,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姿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职官制度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不仅对以后的中国职官制度 ,而且对历朝历代的民族职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3.
《党员文摘》2007,(1):I0002-I0003
亲爱的读者,新的一年,本栏目将由您推出中国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系列艺术精品。2007年第一期,特刊发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经典之——  相似文献   
74.
动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动机的探讨也是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从中国先秦时代孔孟的论述,到近代西方系统、完整的介绍、阐释,动机这一教学成效中极其关键的因素,也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接受、认可,并发挥着日渐突出的作用。我们试从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入手,初步探讨动机的成因以及作用机制,并结合当今语文学习做实际和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75.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处于疾病状态的贵族形象,有理智型与迷狂型、反思型与放任型、稳定型与多变型、刚愎自用型和委运乘化型的差异。具体到每位贵族成员,有时又往往兼有多种属性,显示出生命意识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多重性格。制约贵族成员疾病状态的有本身的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还有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先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王道"是春秋战国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不仅代表着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同时也是先秦诸子各家共通之话语以及经世的根本道理。先秦诸子各家关于"王道"的种种主张及其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应然"之政治生活的理性判断,对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也不乏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7.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尊卑失序。身处动乱年代的先秦儒家,尤其强调秩序的可贵,希望借由礼乐的倡导与宏扬,恢复“三代”盛世的理想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8.
在明代中晚期文学复古思潮和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影响下,胡应麟阐发了他的一系列子学思想和观点,其中"更定九流"是其子部目录学思想的呈现,"东京以降无子矣"、"唐代子书寥寥"是对子书时代特性的总结,"子有其体"是对子部典籍文体特质的认同,"佛家教义战国诸子悉备"是对诸子思想包容性的认知和揭示。胡应麟的子学思想既有对子部学术发展史的梳理,又有对子部典籍特性的认识,在明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9.
黄柏权 《思想战线》2008,34(3):121-122
"武陵民族走廊"是从江汉平原进入中国大西南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这条走廊自古就是多种族群迁徙流动的通道.  相似文献   
80.
魏磊杰 《法学评论》2024,(3):182-196
西法东渐初期,吸纳西方传教士的既有做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士人秉持一种通经致用的比附之法,以图借助先秦法政思想重构新的普遍主义世界观,最终达致有效应对西方殖民现代性知识“入侵”之目的。经历百年沉寂,伴随中国崛起,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者在新的世纪赓续了这一知识传统,此等“春秋国际公法”观背后的思维逻辑又被重新发现和调用,以求在学术层面有效推助各自学科本土化之同时,亦能在政治层面为业已进入后现代性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的世界愿景。对中国知识精英调用先秦法政思想的百年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可为当下必然需要依托传统法政资源塑造的中国国际关系/国际法新观念的对外投射提供诸多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