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98篇
中国政治   176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中国式富强的逻辑思路,先秦儒家同样面临富国强兵的时代主题。先秦儒家权力观之“大同”“富民”等思想与富强意涵不可分割,其在尊奉以家拟国天子权力与封建制度的同时,又竭力维护家庭组织与血缘族亲的权利地位,其目的在于依靠温情伦理约束统治权力而造福百姓。先秦儒家权力观同时强调规范权力运行,督问统治责任,其在使用限度与目的向度上都提出独特的治理方案,以督促国家追求富强而利国为民。囿于时代变局与方案和缓,先秦儒家未能将“权”“治”设计落实为富强为民的最终目标。观照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审思儒家权力观并非苛责古人,而是考量现代化推进对儒家富强观的逻辑借鉴,明确重视人民权利的中国式现代化比之儒家富强构思的异同与超越所在。  相似文献   
82.
先秦儒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以其义利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于民本理念,围绕着富民这一治国安邦的基本目标而展开。孔子的"节用爱人"、"敛从其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主张,孟子的"制民之产"、"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等主张,堪称先秦儒家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中最可宝贵的部分,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3.
道德建设实践必须以道德建设的理论探索为先导。在加强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注重对诚信理论的深入研究,必然凸现出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唐贤秋博士新著《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基石》),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系统探讨了诚信思想的文化渊源和时代价值,夯实了我们加强诚信建设的文化基础。从学科的划分来说,唐博士的《基石》一书既是一本伦理学专著,又是一本哲学专门史著作,同时还是一部先秦道德伦理的断代史。从研究的意义来说,诚信始终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论题,…  相似文献   
84.
中国的法律监督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御史制度,开始的御史只是记录历史的官员,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有御史。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相似文献   
85.
唐朝 百姓卖房前 得先问亲邻 早在先秦时期,擅长纸上谈兵的赵括就利用国君所赐的钱财四处物色房屋。  相似文献   
86.
李晓明 《河北法学》2004,22(4):76-79
对先秦道家法律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析,认为道家由其无为哲学出发,主张"无为而治",因之,对儒家礼治学说就总体而言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但这种消极和否定并非如传统学术认定的那样绝对,特别是早期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不仅没有采取传统学术认定的那种鲜明反对态度,而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兼容。  相似文献   
87.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
从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形成与发展来看,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与后来经过宋儒和近代儒家改造的“禁欲主义”的义利观是不同的。必须把二者区别开来,才能真正把握先秦义利观的本意,才能结合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实际评述其现代意义。一、先秦儒家义利观主要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义利观为代表,准确的理解三人的义利观是正确认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根本。1、孔子的义利观。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明确提出“君子愈于义,小人愈于利”。把义利先取后取作为衡量人格的标准。他认为“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就直接在人性上对君…  相似文献   
89.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形成一些重要的认知原则。由于受到文化轴心期的先秦“和”文化的影响,《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医患和合”等诊疗思想,为后世“和”法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0.
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之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提出了关于德性修养的多种方法,主要的有立志、为学、存养、慎独、内省和践行等。这些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凸显人的主体意识、注重内在超越、强调知行合一。借鉴这些方法不仅是增强当前高校德育实效的需要,更是贯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