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2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83篇
各国政治   224篇
工人农民   155篇
世界政治   3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0篇
法律   2492篇
中国共产党   6775篇
中国政治   7686篇
政治理论   2058篇
综合类   2859篇
  2024年   198篇
  2023年   1340篇
  2022年   626篇
  2021年   742篇
  2020年   740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1722篇
  2013年   1519篇
  2012年   1743篇
  2011年   1563篇
  2010年   1388篇
  2009年   1458篇
  2008年   1642篇
  2007年   1283篇
  2006年   1495篇
  2005年   856篇
  2004年   546篇
  2003年   630篇
  2002年   778篇
  2001年   626篇
  2000年   505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一、优化运行机制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1、现代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事物的机制也称为机理,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现代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是指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2.
王京 《中国公证》2007,(4):27-29
小到个人,大到组织,都是社会一份子,具有社会属性,都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的每一个份子都意识到自己身负的责任,并自觉地承担起来,建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价值观。公证机构不仅是社会的一份子,更是政府职能的社会承担者,如何发挥公证预防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现阶段整个公证行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3.
作为"法制现代化"论说的代表之作,《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一书存在着法制乐观主义倾向。无论其思想来源,对传统与现代性的看法,以及对人性改造的主张等,都带有乐观主义倾向。这种乐观主义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其忽视了对风险的认识。因此,需要检讨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立场,对其注入社会危机、风险等理论元素。  相似文献   
104.
现代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模式,其历史渊源是欧洲传统文明。中国传统文明具有独特性,它采取的是政教合一的秩序实现模式,有自身的演进逻辑。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系统。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秩序模式革命,包括传统政治整合模式的解构和现代秩序模式的创建。与欧洲特别是英国“顺势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属于“逆势现代化”,其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在于,在现代化的启动初期,就必须在共同体的宏观层面展开对传统秩序模式的解构。  相似文献   
105.
认真对待中国反思性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两位学者提出了中国反思性法制现代化观点。这种新观点可能受制于一种“新的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西方现代性理论和法律范式转换理论并不能直接嫁接到中国法制现代化理论上。如何在当下中国的反思性法制现代化观点基础上,建构真正具有中国立场和中国品格的自反/反思性法制现代化理论,是需要学界认真对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周颖 《前进》2005,(9):49-50
一、我国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公民理性程度大大提高,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1)市场经济的“自治”性质,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和规约机制。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明晰的产权制度的界定、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法治经济。仅仅由于这三点,就足以培育一个“自治”的公民社会。国家界定个人产权,就是明确了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的最后基地。在此基础上,市…  相似文献   
107.
一、从目的性上重新认识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从整体上说,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的  相似文献   
108.
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认、抗拒、抵制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思潮。这种思潮虽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也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思潮的确有其合理的内核和存在的价值,给我国经济现代化留下了六大启示。突破经济保守主义思维障碍,将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建立和经济现代化的健康进行。  相似文献   
10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贵州来说,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目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从前些年工作的实践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仍然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需要继续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劳务输出。但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就近就地转移这方面来。要组织就地就近转移,就…  相似文献   
110.
当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充满热情,期望值很高,这既给我们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又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力开展“五个提倡、五个反对”教育,加强引导,转变作风,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