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有人写诗抒发对从政的思考,有人将赋诗作为推动工作的“润滑剂”,有人在怀乡的诗歌中,仍不忘表达爱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22.
小山 《党建文汇》2010,(5):41-41
在中国近代上千个大小军阀中,张宗昌要算名声最差的一位,文化程度最低,一天学没上过,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  相似文献   
23.
柯逸 《廉政瞭望》2012,(4):35-35
《随园诗话》里提到一则故事,说有位太守看上了一株古松,打算伐来做木料,乡里的书生听说后,便写诗感叹: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夜深秋月冷.误他千年鹤归来。太守见了此诗,便没有下令砍树。一首诗能得到地方官的直接反馈,显然是读书人之间惺惺相惜的结果,搁现在,别说区区28字,就是万言血书也阻挡不了社会进步的滚滚车轮。  相似文献   
24.
官缘     
张鸣 《法制博览》2008,(20):30-30
时下的流行语,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套过来,不怕皇帝,就怕皇帝爱写诗。皇帝不同于一般人,他要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做这个活计,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上洗脏衬衣。  相似文献   
25.
<正>古人写诗,特别重视铸字炼句,为了写出丽词佳句,不惜耗费数年乃至穷尽毕生的精力,例如唐代诗人卢延为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都体现了古代诗人为了铸造妙词而阐思竭虑的执着精神。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一句诗,或者诗中一个字的精确与否,对一首诗的意境创造有着至为重要的决定作用,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决定诗的意境的死与活。大家熟知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曾先后为“到”,为“过”,为“入”,为“满”,王安石反复删改十多次,最后才定为“绿”,这个“绿”字好在那里呢?好在它把春风和畅,万木萌发,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让“春风”这个只能作用于人们听觉和触觉的事物,变得能让人们用视觉感受它了,而“到”、“过”、“入”、“满”等字都达不到这个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6.
史思明和洪秀全这两个造反者在称王称帝后都痴迷于写诗。史思明是个大字不识的武夫,做了"皇帝"后竟诗兴大发,每吟成一诗,即派人四处张贴。  相似文献   
27.
1966年的早春2月,陈毅在繁重的外交事务之暇,去南国休息。尽管“文革”已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但陈毅兴致尚佳,游广州花市,作五言四首,与杨朔的名篇《花城》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年花市好,不与往年同。今年花更好,为见开门红。华灯照不夜,歌声喜欲狂。人人争买花,忙煞卖花郎。花市过午夜,春浓风更吹。攘攘人百万,个个买花归。来年花更好,建设亦相同。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这组五言兼取旧体和民歌之长,语言晓畅,琅琅上口,体现了作者对于新诗歌探索的主张,是一次较好的艺术实践,可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新乐府。也…  相似文献   
28.
陈开第 《工会博览》2004,(24):66-67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是写诗人夜泊岸边时的所见所闻,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没去苏州之前,想象中的苏州如  相似文献   
29.
李国庆有首《诗的断想》,其中一节:“诗是孕育的子,诗是进飞的灵;诗是流动的血,诗是凝固的情。”也可以说触及诗之三昧。写诗容易,而要写出好诗就很难;我国号称诗歌大国,写诗的人历代何止千万,而真正成为诗人的却不是很多。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写诗的人越多越好。因为写诗的人多了,其中也许就会出现好诗,乃至出现好的诗人!而好诗多了,对于美化和提升民族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30.
1906年,曹葆华诞生于四川乐山县城(今乐山市中区),从 小聪明好学,悟性极高。1926年,从四川省立乐山中学(今乐山 一中)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 量家乡看不到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打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