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97篇
中国政治   432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8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牛力 《中国减灾》2009,(1):26-28
一路崎岖,我和这次培训的组织者"绿色流域"(云南的民间组织)从拉市海马不停蹄地赶往3000米高的丽江县上南尧彝族村寨.  相似文献   
652.
653.
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凉山彝族自治州只有实施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战略才能解决多元性经济结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的安宁河流域市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出更高目标,对落后贫困的大小凉山、木里藏区和泸沽湖等地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和古老优秀人文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加快实施“科教兴凉”战略,实现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  相似文献   
654.
截至去年10月底,四川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派出所所长老布拉罗,已亲手抓获了48名违法犯罪的亲戚,其中25人被判处刑罚或劳  相似文献   
655.
杨玲 《求索》2008,(2):139-141
在中国法制历史中,刑法是达到统治目的的最佳手段,故历代王朝立法建制都是以刑为主。民族刑事习惯法作为原生刑法的一种相对稳定而活跃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准法律规范”。彝族习惯法是以家支习惯法为前提,在其发展中充分展示了以“宽容”为核心的本民族的人本精神而无本民族的成文法典和规章。  相似文献   
656.
彝族民事习惯法是凉山彝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存活着,并影响着凉山彝族现实社会生活。然而,彝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断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断裂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家法的先天不足;二是法律的多元化;三是人们基于解纷成本的考虑。  相似文献   
657.
蒋瑞环  冯成 《当代贵州》2008,(10):25-25
找准路子、用好法子、坐正位子,淤泥彝族乡的做法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土地;如今,这里却百业兴盛、发展势头强劲。5年来,六盘水市盘县淤泥彝族乡的发展呈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精彩:2003年财政收入964万元;2004年财政收入2000万元;2005年财政收入5200万元;2006年财政收入1.46亿元;2007年财政收入2.02亿元。从全县乡镇财政收入第20位跃居第三。淤泥彝族乡何以发展如此快速?乡党委书记舒小本道出了他们发展的"三子经"。  相似文献   
658.
胡和  周琴  徐珊珊 《学理论》2009,(25):116-117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随之出现的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少数民族留守女童因其民族性和地域特殊性成为留守儿童中更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群体。课题组根据对凉山州甘洛县彝族聚居地的考察,对彝族留守女童及其家庭成员的实地走访,了解到当地留守女童的现状,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59.
蔡萌萌 《工会论坛》2010,16(2):155-156
彝族妇女的公鸡帽不仅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彝族人民长期以来的生存环境和历史痕迹,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具有社会形态、民族标识、角色规范等一系列寓意深远的文化现象和思维特征。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传递着彝族所特有的文化信息。研究公鸡帽所承载着的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彝族社会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0.
农牧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类型中最基础和最广泛的文化现象,给人类生活赋予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气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特色。黔西北彝区农牧经济并举,以农牧生产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历史悠久,传统的农牧经济造就了该区域独特的传统文化。用民族学分析彝族传统的农牧文化,从一个侧面提供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农耕与游牧整合交融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