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政党适应性改革是任何政党必须遵循的规律。斯大林领导的苏共没有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拒绝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改革走了很大的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共拖回了斯大林时期的老路,戈尔巴乔夫抛弃苏共则使苏联走上了亡党亡国的邪路和绝路。  相似文献   
32.
潘德礼 《人民论坛》2011,(12):16-18
苏联剧变和解体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党建问题上的教训值得重视和汲取。苏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路线和政策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深远;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民主导致苏共领导层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党建工作疏忽;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导致苏共脱离群众,失信于民——这些成为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1985年3月,苏联新领导班子上台以后,为了扭转农业长期落后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问题,开始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全面、重大调整。这一调整围绕改善农业生产关系为核心,从所有制关系、计划体制、发展农村的商品货币关系、调整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结构、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以及开发非黑土地带等方面进行,其中以实行租赁承包为调整的主要內容。苏联新领导想以租赁承包为突破口,振兴农业。  相似文献   
34.
李雪 《党史纵横》2006,(10):45-47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苏联共产党中央决定,将斯大林的遗体用水晶棺安葬在列宁墓之中。列宁墓上,多了一块墓碑,写着斯大林的名字。斯大林的遗体在列宁墓安放了8个年头。1961年十月革命节前夕,在一个深夜,斯大林的遗体被移出了列宁墓,在列宁墓后面、克里姆林宫围墙脚下重新安葬。在斯大林的新墓上,只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墓碑,写着斯大林的姓名与生卒年月。几年之后,赫鲁晓夫下台,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才给斯大林墓上安放了一座半身雕像。为什么斯大林的遗体仓促从列宁墓移出?由于苏联有关当事人守口如瓶,外界一无所知。最近,俄罗斯报纸披露了尼…  相似文献   
35.
<正> 六十年代初,苏联的赫鲁晓夫在国内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对经济犯罪运动。苏联的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进入了一个采取更为严厉的刑事惩罚和行政处分的新阶段。无论是苏联的报列,还是西方的报刊都没有公开议论过1961—1964年在苏联开展的这场加强法制运动的情况。这场运动的某些政策即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仍然有效,但也都是敏感  相似文献   
36.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积累而渗透于精神深处的意识形态因素,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性质和内容有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苏联(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具有东西方二重性、大国意识、专制主义与人格崇拜三个特征,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明显的渗透着这些政治文化传统的因素。  相似文献   
37.
东西方政治家的误判 据吴冷西回忆,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我国最高领导层曾对苏联政局作过一次预测和判断。刘少奇曾说:“这个人是一个平府的人,不是一个办大事、成大业的人……但也可能是伪装的,他的毕恭毕敬给人以虚伪的印象。”  相似文献   
38.
东西方政治家的误判据吴冷西回忆,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后,我国最高领导层曾对苏联政局作过一次预测和判断。刘少奇曾说:这个人是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一个办大事、成大业的人……但也可能是伪装的,他的毕恭毕敬给人以虚伪的印象。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勃列日涅夫的呢?美国人多恩伯格出版于1974年的《勃列日涅夫——克里姆林宫的  相似文献   
39.
战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是在二、三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时苏联内外处境严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集中力量搞工业化,以有限的资金、资源和人力建设国家最急需的经济部门。实践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客观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0.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他以一代伟人的聪明和才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打破僵局回应"勃氏绝唱"1979年4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决定,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80年2月14日期满后不再延长,并重申要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