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41.
经历了赫鲁晓夫的“解冻”,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从1964年到1982年,分三个阶段,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斯大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开始的维护苏共20大、22大决议到最后实质上为他恢复个人名誉,但在形式上却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2.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22):65-65
正苏联解体后,有不少俄罗斯学者在回顾和总结苏联的历史教训时,都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俄国这样一个大国在20世纪以前能出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那样世界级的文学泰斗,出门捷列夫、苏斯洛夫那样的科学、军事人才,在十月革命时能出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那样的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43.
述弢 《同舟共进》2013,(6):64-67
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曾说过:他不记得战后苏俄领导人中,还有谁像他和梅德韦杰夫那样紧张地工作过。这里倒不妨来回忆一下,苏俄历届领导人都是如何"为国操劳"的。斯大林可以给自己放六个月的长假二战结束时,斯大林一人兼任总书记和政府总理(部长会议主席)之职。其时,他已年  相似文献   
44.
众所周知.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是1989年5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到访的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共同宣布的.然而.回顾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程.还要从勃列日涅夫说起.他于1982年发表了著名的呼吁改善中苏关系的“塔什干讲话”.开启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大门。让我们来还原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45.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19):65-65
正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废黜,柯西金因遭强势利益集团挤兑被迫辞职,戈尔巴乔夫从"改革"到"改制",苏联历史上这三个重要改革者的结局,都与一个人有关,就是勃列日涅夫。如果说他在改革上无所作为,但在扼杀改革上却是颇有"建树"的:他参与搞阴谋,颠覆了一个敢想敢干的赫鲁晓夫;通过打击排挤,压垮了一个温文尔雅的柯西金;他把国家拖到一团糟的地步,使接手者不改革不行,改革也不行,逼出了一个章法大乱的戈尔巴乔夫。结果没过几年,苏联这个"大厦"就坍塌了。但与其把勃列日涅夫看作一个人、一个政治领袖,不如更准确地说,  相似文献   
46.
李有观 《各界》2010,(6):24-25
41年前,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博罗维茨基大门前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谋杀案,几名前往克里姆林宫的宇航员遭到袭击,实际上,袭击者的目标是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不久前,俄罗斯《历史问题》杂志详细介绍了这起案件。  相似文献   
47.
关飞 《党的建设》2012,(4):59-59
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去世后,曾经参与抓捕勃列日涅夫女儿、女婿等家族帮派成员的安德罗波夫接任前苏联领导人职位。他和勃列日涅夫以及后来的普京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是前苏联克格勃的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基本上延续了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方针,只不过对外政策上谨慎得多,  相似文献   
48.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将第三世界当作与美国争霸的砝码,加紧扩张、渗透和争夺。过度扩张不仅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和消极影响,而且也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恶化了其国际环境,毁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和苏联的声誉,并最终拖垮了苏联。  相似文献   
49.
特供商店,造就特权生活1988年秋天,位于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2号的一家商店门前,突然聚集起成百上千的人。一家不大的商店,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新闻效应,引起如此多的人的关注呢?  相似文献   
50.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对经济体制改革了18年。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的头几年,不论在农业还是工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改革18年之后的体制,仍然是效率低、浪费大、过度集中的一种体制模式。由于改革的停滞不前,产生了一系列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个时期,一方面消耗苏联积存的种种潜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产生种种社会经济疾病和积累大量的问题与矛盾,这是苏联走近衰亡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