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86篇
中国政治   97篇
政治理论   37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孔子提出了的"和而不同"是中国"和合"文化的重要源头,体现着"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展现出包容精神。"和而不同"体现着"不同"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的"和"并非强调趋同与一致,而是鼓励差异性的存在,在差异中形成的一种和谐共处。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具有极强的包容品格,既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2.
悖论现象充斥于农村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极大地影响了其政策绩效。这些悖论既包括政策决策的国家视角与政策执行的社会路径之间的矛盾、体制性冲突引发的政策梗阻现象,也有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目标与价值观的冲突。农村公共政策悖论的存在,本质上是利益和文化多元性的客观反映。因此,减少政府层级、合理界定多元主体的利益边界,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包容性文化,是有效缓解农村公共政策悖论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不断变化。需要以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借鉴世界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中有益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组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效领导,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4.
郑殿兴 《前线》2008,(1):70-70
记得读过一篇谈领导班子成员应学会包容的文章,鄙人对文章提出的包容才能团结和谐、团结和谐才能干事的观点很是赞成。道理很简单,领导班子成员不讲包容,不懂包容,不会包容,这个班子难免就不团结不和谐,而不团结、  相似文献   
85.
当前,世界趋向多极化,经济快速发展使全球化更加深入,各种文明之间的交融、交流和交锋也日趋频繁,包容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的一种科学、可行的文化生成模式。只有立足于发展包容文化,才能不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文化和谐,为建设和谐世界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86.
强化历史和前沿意识、包容意识和开放意识,是推进辩证逻辑研究的三个重要前提。辩证逻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一步也离不开历史和现实。辩证逻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的发展必须包容社会史、思想史、科学史的方方面面内容。包容性越强,其理论内涵就越丰满。强化开放意识,指辩证逻辑的深化研究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而必须应对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强化开放意识,是拓宽辩证逻辑研究路子,发挥辩证逻辑社会功能、提高全民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7.
印度文化精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文化虽以其多元复杂性著称,但印度文化本身具有完整的文化形式,是一种具有自身一贯性追求的文化范式。印度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和谐精神、出世精神和包容精神。  相似文献   
88.
陈延武 《文明大观》2001,(10):16-17
京剧的魅力除了具有优美的唱腔、惊险的武打和严谨的台风外,更有一支神秘而绚丽的艺术分支,这就是京剧脸谱艺术。京剧脸谱是写在脸上的精妙,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奥妙,包容了博大精深的学问。  相似文献   
89.
2014年中央政治局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学习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考了古代治理思想之后提出治理社会应注重"德主刑辅"的要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丰富和深化。转型期的中国尤其要注重社会治理的策略原则和方法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实际上直接呼应了我国转型期追求和谐社会环境的诉求。尤其在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社会能否顺利转型关键在于如何使多元主体共同构建共生关系环境,促进社会治理的内在协调。所以在法治前提下,人们应在包容性的公共理性指导下积极寻求公共治理参与规范建设,实现多元主体共治,保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