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3篇
工人农民   35篇
世界政治   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篇
法律   307篇
中国共产党   566篇
中国政治   833篇
政治理论   212篇
综合类   36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51.
吕锡琛  孙欢 《求索》2014,(1):164-167
老子从养生、修身以及治理三个维度阐述了宝俭去奢的重要性,他所倡导的少私寡欲的养生之道、去甚去奢去泰的修德之道以及俭故能广的治理之道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智慧,不仅有助于世人提升德性、呵护身心,更对于抵御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2.
藏区牧民定居工程作为保护草场生态环境、保护草场耕地、摆脱贫困、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在各地逐步实施。依次从教育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三个角度分析了藏区牧民社会适应的法律保障现状和问题,总结出应当从宪法保护、立法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个方面完善藏区牧民权益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3.
民族杂居区是多民族社会区域,民族杂居决定了"文化杂陈"。基于对贵州民族杂居区的人类学观察,本文认为当代社会发展必然引起杂居区生态变化和文化变迁,外部作用的介入,传统"文化杂陈"的平衡将被打破,在作用与反馈之间,先是无序反馈,再到有序适应,从而促成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有效协商或深度整合,杂居区内又现新的动态平衡。因此,杂居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涉及的文化保护问题,只要时间性概念的介入,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在对或民族性或区域性传统文化持守与超越中达成的新的文化适应中化解。  相似文献   
54.
陈聿东 《求知》2013,(4):66-66
(接上期)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民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寓兴,就是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来寄寓作者的独特感触,以类似于  相似文献   
55.
田媛媛 《学理论》2013,(17):316-317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重点之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引入小组工作这一专业的方法来介入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并且通过实验法有效地证明了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有效的城市管理是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城管人员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近年来城管污名化现象却对城市管理的效度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基于对武汉市主城区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城管污名化的表现及形成机制。提出城管去污名化,应从建立健全“政府—城管—群众”的良性互动机制,打造先进的城市管理文化,规范社会环境及群众参与、理性支持方面入手,以提高政府及城管公信力,推动城市的改革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7.
张枫逸 《民主》2013,(12):57-57
教育部近日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去行政化倾向明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泰兴市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探索把握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容易脱节、企业党组织定位不够准确等难点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非公活力党建”工作路径,有效提升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59.
艺名 《乡音》2013,(7):49-49
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相似文献   
60.
薛涌 《乡音》2013,(9):46-47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今中国父母的教育信条。当然还不仅如此。许多父母,其实是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抢跑"。几年前,教育部将为义务教育的年龄限制"松绑"、准许将满六岁的孩子到小学就读的消息被广为报道,但一天后教育部就出来辟谣,称仍然将严格执行孩子满六岁才能入小学的政策,虽然个别情况可以个别处理。这一波三折的新闻,体现了这一"小"问题的复杂性,更透露了这个"小"问题背后中国公众在教育问题上的"大"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