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牛治国 《党政论坛》2009,(16):54-54
俗:风俗;大众普通流行的;庸俗。俗亦包含:民俗、世俗、习俗、陋俗,以及媚俗、粗俗、俚俗、鄙俗。所谓流俗,即流行平庸之俗。不合流俗就是脱俗,不与平庸之俗为伍也。俗,虽然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有的有时可能于社会无害,作为官吏还是不合俗的为好,尤其是流俗。  相似文献   
22.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背景下的儒道释三教合流与新轴心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西马综合创新在核心要素的文化渊源、力量对比、演进过程、基本结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历史相似性,同时又存在重大的差异。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和建构的过程中,比较两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获得很好的启示。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西文化互补结构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23.
裴远颖 《党政论坛》2012,(10):32-32
"东向政策"是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的,被认为是印度外交的重大战略措施。当时印度拉奥政府在财政部长曼·辛格(现任总理)的主持下,推行经济改革,改变印度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24.
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始终体现着儒法之争。汉代以前主要是儒家、法家的外部派别之争,而儒法合流后逐渐变为儒家内部的主法论和主情论的争执了。电影《武侠》表现出现代人对于情与法冲突的矛盾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对古代司法的误解。在传统中国,儒家与法家在准则法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是实现方法的区别,情与法的冲突及和解所经过的三个阶段证实了这一点。情与法的冲突同样存在于现代法治环境中,当代中国处理情与法的冲突时候不能摆脱历史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割裂历史。  相似文献   
25.
谶,多图谶,大多为封建迷信的成分,其起源较早,而纬书则是与经书相比附,起源较迟,二者于西汉末年合流。除了上古即存的巫文化残留、战国的阴阳五行说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思想之外,谶纬之说还吸收了诸子百家的天人感应思想。谶纬的兴起应当归结为其服务于政权的特性;西汉前期各种短小的谶语或预言活动的盛行,为假托神的名义者造作谶纬提供了可以借用的形式,成为谶纬兴起的社会根源。谶纬于两汉时期兴起并迅速泛滥后,对两汉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统治阶级政权上的争夺,思想上促使当时的儒家思想更加神秘化等。  相似文献   
26.
放眼当下改革,有两种看得见的阻力,阻碍着改革朝着“法治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行。一种阻力是既得利益者,另一种阻力就是网络上的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27.
儒释道是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是一个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中国人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但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28.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矛盾突显,许多学派阐述各自的治国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法家,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两家针锋相对,在长期的论争中,为了能使自己的理论适应现实需求,儒法开始互相借鉴,从而逐步走向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29.
《党史文苑》2010,(3):F0004-F0004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东龙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往今来,人才辈出。清初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和清初理学家李大集就是该村人。该村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闹花灯、舞龙灯、搬桥梆灯、唱采茶戏、演傀垒戏、庙会、游神、拔河等,每逢年节,热闹非凡。每年闹元霄时的搬桥梆灯,连续三日;四月初八的庙会,吸引两省四县八方来客;每年的玉皇宫醮会,儒、佛、道三坛同时进行,三教合流,风俗奇特,世所罕见。  相似文献   
30.
《学理论》2015,(3)
东晋名士是佛玄合流中重要的角色之一。一方面名士都有着深厚的玄学背景,在接触佛学时不可避免地会以玄学的思维来分析理解,主观上促进了佛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名士相较于名僧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他们活跃于世俗之中,所讲所写比名僧更接近于当时世人的思考方式。其中孙绰的《喻道论》和郗超的《奉法要》是这一时期名士崇佛的代表作。前者着重从理论上介绍佛教;后者则从具体修习方法上指导居士修行。两部作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研究这两部著作,有助于还原东晋时期佛学和玄学思想大交融的盛况,也有助于理清佛玄合流初期社会知识阶层思想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