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新实学概念的界定,至少应注意到两点:一是新实学之新,也就是充分体现新实学与旧实学的本质区别;二是新实学之实,也就是充分体现新实学实学本质,亦即它与旧实学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拟应把新实学界定为:秉持传统实学的崇实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和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以科学方法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对问题的理论体系。前者突出强调了新实学与旧实学的内在联系,后者突出强调了新实学与旧实学的区别,亦即它是以科学方法、为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所面对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实学理论。  相似文献   
42.
"与时俱进"作为现代思想观念,蕴涵着两个哲学内涵.一是现代实学观,蕴涵着与时俱进的运行轨迹."与时俱进"体现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精髓.离开实践的运行轨道,与时俱进就没有方向和准绳;二是现代人学观,蕴涵着与时俱进的理想追求.现代人学是以人的现实活动和从事着现实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建构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究和阐释,从而形成关于人的生存和人的生活方式变迁的系统性深层理念,并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3.
义利之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随着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涌现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欲求越来越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清初实学家颜元在批判地继承以往的义利观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儒家的义利观,提出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义利新解,成为清初实学在义利问题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44.
刘伟  陈寒鸣 《求索》2011,(2):130-132
一部儒学史生动而有力地表明:儒学具有一种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生命力,使得儒学能够适应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因此,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谋求儒学的现代发展,并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切实体认儒学固有的内在精神,重振儒学的内在生命力,依掘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来开辟儒学的发展新路,逐渐形成发展起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并能反映当代中国广大民众利益意愿的新儒学。  相似文献   
45.
二十世纪认识实学的关键词是“近代志向”,而二十一世纪的新实学最终是要对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提出问题,就是对以西欧为主导的近代与近代文明的全面地反省。所谓新实学,可以从两种层面寻找实践方法。第一是响应划时代的变化,根据对于变化的需求研究实学。第二是摆脱旧实学,创造全新的学问。两者的发展目的最终是结合为一体,新实学的可能性只有在将东亚确保为自身思考的领域时才会被敞开。为此首先要跨越个别国家的视野,同时要具备对于东亚文明传统的洞察与慧眼。我们提出的新实学运动首先要寻找符合新实学的议题,其次要寻求符合该运动的实践方法论。但是,新实学还有必要与市民运动相结合,与大众的沟通也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6.
构建中国“新实学”,既是中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的充分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望21世纪,只有在“返本开新”(或“推陈出新”)的基础上,中国实学才能逐步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新实学”主要新在两点上:一是必须准确地全面地把握时代精神,从哲学价值观高度,回答与解决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二是必须超越“旧实学”的理论架构,吸纳人类各种新的哲学思维成果和新的研究范式,构建中国“新实学”。构建中国“新实学”必须坚持三条基本原则: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走哲学“综合创新”之路。坚持多元诠释学方法。构建中国“新实学”,是“提高国家软势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7.
2011年7月22日至23日,第十一届(2011)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五十余名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提交论文40余篇,对于如何构建东亚新实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48.
明清鼎革,学者们将汉族政权的灭亡归罪于晚明王学的空疏无用,因此纷纷讲求实学。学者们有的以史治经,有的在外邦传播儒学的经世精神,其中既有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也有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并要求反诸孔孟儒学的真精神。这些思想都具有鲜明的实学色彩,共同汇成了清初的一股实学思潮。实学与董子公羊学都有通经致用的要求,因此在清初,从官方到民间,许多有影响力的实学大师注重研究董子学,使得董子学在清初实学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9.
启蒙精神的诞生,使“实学”概念实现了由宋明向明清时期的转变。就性质上说,明清实学思潮实质上是一场儒学的自我更新和改造运动,不是异端,而是儒学的合理发展。从实学的产生来看,儒学是活的,不是死的,它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且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来。  相似文献   
50.
广义实学经历了以“经世致用”、“崇实黜虚”、“实事求是”为代表性口号的阶段,同时也把这三个口号凝聚成代表实学本质的三大主题。与之相对应,实学分成实学倾向、实学思潮和实学精神三种状态。中国实学的特点是“去本体化”、“非学脉化”,以此思考未来实学的发展方向和建构方法,可以得出一点认识:新实学应当是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新实学的构建应当继承古代实学家“躬行践履”的实践精神,除了关注实学理论的建设外,更应当注重儒学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