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9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自豪     
凤凰 《廉政瞭望》2007,(5):61-61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让守门人传进一张便条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孙中山是什么人?”守门人说:“一个书生!”张之洞不高兴,提笔在条子上写道: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  相似文献   
62.
涂文学  宋晓丹 《世纪行》2009,(12):31-36
张之洞自1889年任湖广总督来到武汉.至1907年进京离开武汉,历经18年,除中间两度暂时署理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外。一直在武汉推行“湖北新政”,修铁路,办工厂,兴学校,练新军,使武汉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据点,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祥地,蜚声海内外的外贸大港及国际性城市。  相似文献   
63.
刘薇 《理论月刊》2009,(5):61-64
湖北枪炮厂是晚清时期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兵工厂.该厂的经费来源分为"的款"和"活款"两部分,途径广泛.经费支出中以物料、薪工和借拨为三大宗.湖北枪炮厂以地方自筹经费为主,同时存在与其他洋务事业相互挪用的现象.湖北枪炮厂的经费收支情况及其具备的特点,反映出该厂财政困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64.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名臣张之洞针对中国社会的形势需要,主撰《劝学篇》,其中“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政治与文教、继承与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文教角度来讲,其核心内容建构起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崭新模式.研读张之洞《劝学篇》,就是要读透其中“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这对中国社会和文教现代化具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65.
乙未前后,张之洞主持南洋防务,多方设法,积极为抵制割台出谋划策,努力争取实现"援外保台"。张之洞及其亲信的反割台活动,引导并推动了台民反割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援外保台的路线和思路,也成为台民自主保台乃至成立"台湾民主国"的路线图。不过,深谙仕途之道的张之洞注意与清廷保持一致,这制约了他对台民的支持。尤其当台民成立"台湾民主国",超出清廷所容许的界限,张之洞的表现十分矛盾,既想为台民掩饰,又不愿承担责任,最后为保其权位,主动放弃援台活动,未能为台民的反割台斗争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6.
张之洞在汉期间,长期发展洋务,推行新政,耸朝野之视听。他在多方面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做了大量前人未能做也不敢做的大事,不仅在武汉开风气之先,也为全国所瞩目。张之洞的新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市政、治安、社会等诸多领域。其中许多事不仅做早,而且做大、做强,建树颇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和民间影响。  相似文献   
67.
中日甲午战争后 ,日本和清政府从苏州开始新设租界的谈判 ,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是中方的主要领导。他在中国已败的大局下 ,坚持取益防损的原则 ,组织谈判班子 ,就苏州租界界址、运行方式、章程签订等问题同日方据理力争 ,力挽国权 ,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8.
69.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界,杨守敬堪称是一位经历不凡,成就突出的大学者。其在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独特造诣为张之洞所赏识,并因此而被罗致到张之幕府。杨守敬先后在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勤成学堂、存古学堂任职,为张之洞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仕途上,张之洞都对杨守敬关爱有加、提携备至,这些都体现了杨、张二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  相似文献   
70.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不仅办企业、兴学堂、练新军,而且关注农业发展。他既传承以农为本的传统农业思想,又将农业改良思想付诸实践。张之洞发展农业的思想与实践,对清末农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