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89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周婷  张瑞媛 《工会博览》2009,(3):157-157
本文针对《唐汉解字》系列《汉字与动物世界》第九章“万物皆为虫乎”的解字进行评述,用相关资料证明了唐汉解字的谬误。  相似文献   
262.
神学说是《内经》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人体生命过程概括为“与神俱”的过程,这不仅科学地解释了复杂的生命现象,也是养生防病与临证治疗的重要理论根据。此据个人浅见,略述于下。 一、与神俱的概念 ,是人体一切有之质的概括,又称体。先天之精是体产生的物质基础,故  相似文献   
263.
宋金兰 《思想战线》2005,31(6):82-86
作为老子哲学本体论的"道"是一种语言存在论."道"是对语言的上化.老子对"道"的规定、解释均以本真语言为原型,"道"的基本特性与语言的本质特征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264.
华军 《长白学刊》2004,(4):64-67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生终极关怀与本体论思想是相贯通的.它具体体现为人对其精神世界和物质实在的双重追求.前者正是传统哲学本体论上反思所要展示的主体精神,而后者则是本体论实用精神所着力追求的经世致用.无论是上反思还是实用精神都是关于人生理想的一种实在追求,都有着其相对圆融、相互兼容的思想体系.且二者是相与生成发展的.在实现人生终极关怀的过程中,二者的对立性存在是促成发展的主导因素,而人也正是在对这二者关系的不断突破中求得自身发展的.  相似文献   
265.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现实,超越现实,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30年的改革开放,从上学的维度看,必然内蕴和外化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归。  相似文献   
266.
由于公共基础设施自身的特点.政府长期垄断经营.不仅造成基础设施领域的供需矛盾,更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标志着基础设施的传统经营观念与管制方式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困境.公私伙伴关系模式中.基础设施供给主体多元化,提供式合作化,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互动化,已成为一个普及整个欧洲的做法.基础设施领域公私伙伴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对促进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公私伙伴关系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67.
《学理论》2016,(7)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成为中国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城市融入却是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接替他们的祖辈父辈进入到城市打工,他们与老一辈在成为城市市民的道路上有着相同或不同的困境。作者尝试从农民工自我塑的视角入手,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代际特征,深入剖析其身份建构的过程,进而探索影响其与城市市民融入的因素,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268.
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年亚文化与商业逻辑的关系长久以来困扰着研究者们,大多数学者认为,亚文化只有远离商业逻辑和商品消费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反叛性。随着新媒体、消费社会和全球化语境的来临,商业逻辑不再局限于借用、占有、嵌入亚文化的被动状态,商业可以主动激发、塑青年亚文化,商业利益与文化认同并不完全是对立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269.
孔子之“仁”的提出从根本上乃是要为“周礼”的复兴与重建奠定新的基础.由于“周礼”作为一整套的制度规范建构是属于而下者,那么为之奠基的首先应当是某种而上者,所以“仁”在孔子那里便首先体现为他的“仁学上学”的建构.在孔子的“仁学上学”中,“仁”首先是指天道内在于人的德性,亦是而上的“本体”;其次,此德性之“仁”作为而上的“性体”,一方面它具有一种“至善”的品格,另一方面它还有导人“向善”的意义.然而,从当代的“而上学奠基”的视域来看,此作为而上的性体的“仁”及与之相关的“仁学上学”仍是有待奠基的.在孔子那里,能够为此上性体之“仁”和“仁学上学”奠基的观念就是作为本源情感的仁爱,后者乃是人的最源初生活体验,是先行于一切主体性存在者的在场,并使之存在得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作为主体性存在者的人的本真存在样式.同时,这种本源的仁爱情感,一方面会显现为一种差等之爱,另一方面又会具体表现为一种“爱而利之”的行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导致了现实的利益冲突问题,后者使得作为制度规范之“礼”的建构具有了必要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270.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流建设要有“”更要有“魂”,把“中国特色”注入到大学建设的“魂”中,体现中国一流大学的学术自觉和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探索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模式,贡献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丰富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