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金满楼 《各界》2014,(12):2-3
乾隆皇帝一向好大喜功,气量却并不宏伟。1743年,清廷设“阳城马周”科挑取直士(马周为唐朝监察御史,以敢于直谏闻名),此举本为博“善于纳谏”之誉,不料一向以戆直闻名的江南名士杭世骏提出,大清一统多年,朝廷用人当不分满汉,满洲才俊虽多,但比起汉人不过十之三四,天下巡抚满汉各半,各省总督却无一汉人,这未免重满轻汉,难道汉人就无一人堪任总督?  相似文献   
22.
张程 《法制博览》2011,(1):44-45
内阁中书是多大的官儿 一天,明朝江宁县居家的施御史和秦中书收到了在家的高翰林的请柬,邀请他俩和县里的两位秀才来家一聚,会会一位到访的官员。  相似文献   
23.
王鸿儒 《中国人大》2009,(21):50-50
近期,重庆掀起的“打黑风暴”渐近尾声,其中50多名贪官的落马也向我们显示了我国监察制度在这次风暴中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24.
"我是堂堂的朝廷命官,怎么能够去拜谒私门。而且我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清正廉明,那些权贵也视我没有办法,怕什么!"薛瑄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中国明代思想家、著名理学大师、文学家,今山西省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他一生陆续居官24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期间他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平原村每年春节,都要在薛瑄家庙贴这样一副对联:考亭衍薪传,南吴北许,谁比名臣薛夫子;龙门称才薮,汉马隋王,俱输真儒铁汉公。  相似文献   
25.
李晓巧 《廉政瞭望》2023,(22):67-67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李煦从曹寅手上接任苏州织造,此后30年他一直担任此职,任上亏空很大,却获准多次兼任两淮巡盐御史。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七月,李煦写奏折给康熙皇帝:“今年十月十三日,臣满一年之差,轮该曹寅接任。臣今冒死叩求,伏望万岁特赐矜全,允臣煦代管盐差一年。”奏折中所称“盐差”指的是两淮巡盐御史一职,两淮盐税是清代重要税收来源,康熙年间占当时全国盐课税收的52%,主管两淮盐务的巡盐御史都是皇帝最信任之人。康熙皇帝南巡,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负责迎驾事宜,开销巨大,苏州织造李煦任上接驾四次,账目亏空50多万两白银,江宁织造曹寅的亏空也很大,二人向康熙皇帝请求轮流兼职两淮盐务,以盐课之外的利润补贴亏空,康熙皇帝同意二人轮流管理两淮盐务共十年。  相似文献   
26.
中国的法律监督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御史制度,开始的御史只是记录历史的官员,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都有御史。国君置御史,见《史记·滑稽列传》:“执法在傍,御史在后”;大夫置御史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相似文献   
27.
唐进 《中国行政管理》2014,(10):121-122
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构从初创设立到发展完备,历史悠久,垂2000余年。在朝代兴替中,几经演变,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制度规范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当时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一、西周至秦汉:地方监察机构的初创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同时为了维持其盟主地位和国家统一,建立了“巡狩”制度。天子每五年要出巡一次,目的是对诸侯的行为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28.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李畬新任监察御史,掌管宫廷百官考察.  相似文献   
29.
吴小珊 《台声》2014,(12):82-83
黄叔璥何许人?说到他,今人多引用连横《台湾通史》中的记述,此只百余字。即:"黄叔璥,字玉圃,顺天大兴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京秩。六十一年,始设巡视台湾御史,满汉各一员,廷议以叔璥廉明,与吴达礼同膺是命。达礼正红旗人也。既至,安集流亡,博采舆论,多所建设。著《赤嵌笔谈》、《番俗六考》,志台湾者取资焉。"从中可见,  相似文献   
30.
钱理文 《前线》2014,(5):60-60
<正>自古以来,从政者莫敢不重视民情民意。周代有"采诗"制度,目的是"观民风、知得失、自考证"。秦汉置御史,希望能发挥其天子小民之间传声筒的作用。魏晋以后,朝堂外悬"登闻鼓",小民有建议或冤情,可以击鼓告御状。然而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并没有取得长效。"采诗"只是成就了一部《诗经》,算是在经学文学上有所建树;而御史、登闻鼓,作用更小——皇帝固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