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幽默     
《人事天地》2012,(12):66
张三丰张无忌太极剑法张三丰:"无忌,我这套太极剑法,你记住了多少?""一大半。""不错!"……"现在还记得多少?""已经忘记一大半了。""难为你了。"……"还记住多少?""已经全忘了。""很好!很好!刚刚教错了,现在我再重新教你一遍孩子不听话,打哪里?妻子说:"孩子不听话,是该打,可你不应该老是扭他的耳朵。""要扭哪儿?"丈夫问。  相似文献   
12.
站在最高处     
《学习导报》2014,(24):26-26
当你能够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 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相似文献   
13.
14.
熊希龄在北京的故居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53号。新文化街原名石驸马大街,熊希龄在这里成就了他一生最辉煌、最重要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5.
《上海支部生活》2010,(12):20-21
百年梦想,八年筹备,184天“成功、精彩、难忘”。当上海世博会的大幕缓缓落下,人们的思考仍在继续:世博会何以如此成功?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接受上海媒体联合专访时表示:世博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尊重群众的意愿,回应群众的关切。  相似文献   
16.
青云 《特区法坛》2007,(1):54-54
说到时尚,每个人的回答不尽相同,飚车、高尔夫、网球、时装、健美等等,我中意的时尚运动比较另类,是射击。久不打枪,作梦都想。到南方后,脱离了原单位工作,但在田野调查时经常会到熟人的部队或警队去打枪,过一回瘾。前不久与一位队长一起吃饭,席间除我外三人都是现职警察,我开玩笑说:请吃饭不如请打枪。于是乎我们大谈枪经,他答应下次请我打靶,试一下新配备的左轮,我兴奋极了。那顿饭吃的什么菜全都忘记了。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创作一部作品,我到戒毒所接触了吸毒人员。来到戒毒所,我才发现,那里美女如云。按说,长得好看的女性机会更多,可她们怎么就吸毒了呢?  相似文献   
18.
施立松 《法制博览》2011,(12):75-75
那些秒杀的爱情就是神话般的漫游,使人忘记时间,忘记所有。 爱上一个人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有人说爱情就是感觉。没感觉一辈子都不行,有感觉只一秒便足够,可托付终身,可思念终生,诚然,这种像被闪电击中的感觉就是秒杀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赵辉 《台声》2008,(5):62-64
多年前,在朋友的聚会上,曾经见到李度,当时并未多谈,只是很随意的聊了一些她唱过的那些歌。前段时间,又听到李度久违的声音,一曲《倾城》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我和她聊音乐时的情景。初春的北京,和李度坐在咖啡馆。她说很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尽管早已不是第一次来,但每一次来到这里总能让她有惊喜之处,在她心中北京和台北一样都是她最爱的地方。 说起李度,很多人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明天我要嫁给你》、《难以抗拒》、《爱一个人恨一个人》、《为爱犯了罪》,人们记住了她唱过的这些歌,却忘记了她的名字。李度笑称,唱了20年更愿意听者记得她唱过的这些歌,而不是把她当成明星只记得名字。李度是一个率真的人,如她的歌一样。记得多年前朋友曾说,听李度的歌,像是一个陪自己坐在床边的朋友。当软弱的时候,她的歌劝自己;糊涂的时候,她的歌骂自己;哭泣的时候,她的歌疼自己;再度找到幸福的时候,她的歌温暖自己。  相似文献   
20.
姚时珍 《湘潮》2010,(5):28-30
<正>1964年冬,湖南益阳县(现资阳区)迎丰桥公社发生了一桩被定性为"反革命"的事件。事隔40多年后,我们怀着一种了解事件全过程,对事件解密的心态,走访了70多岁的当事者——时任迎丰桥公社党委书记匡爱国及当时几位主要见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