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72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84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9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71.
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认定及其民法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外恶意诉讼的认定和规制方法,提出我国知识产权诉讼的认定标准应包括主观、客观和结果三个方面,对其中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较多的主观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认为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行为人主观方面应当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方面考察,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分析了民法对知识产权恶意诉讼规制的优点,反思我国现行补偿性赔偿对规制知识产权恶意诉讼行为和救济当事人之不足,分析引入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最后提供了具体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2.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交易行为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商标的使用和网络域名成为利害关系人扩大影响和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商标和网络域名的恶意抢注严重地侵犯了利害关系人的权益,给其造成经济和社会声誉的双重损失.规制恶意抢注行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保障利害关系人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3.
房屋属于不动产。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在房屋买卖中,即使买受人按照合同约定住进了购买的房屋,如果没有及时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仍然会承担一定的法律风险,难以保障在购买的房屋内长期"住下来"。  相似文献   
174.
黄冉 《法制与社会》2010,(35):61-62
随着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域名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大,而伴随的域名抢注问题也愈演愈烈。如何从法律上认定域名抢注这一新生事物,依法协调与保护域名抢注纠纷中当事人的利益,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域名的不同含义入手,对域名侵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75.
浅析海外恶意抢注商标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企业商标在海外被恶意抢注现象不断加剧,企业商标一旦被抢注,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影响企业产品在海外的销售。为此,企业需要明确商标恶意抢注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事前防范,事后合理处理,以最大程度避免遭受商标恶意抢注的负面影响,顺利拓展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76.
我国关于“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是我国对大陆法系中“通谋虚伪行为”理论所做的变通。但是这种变通不仅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极易导致适用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法的不安定,损害交易安全。因此我国应取消这一变通,还原“通谋虚伪行为”的本来面目。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经出台的两部《民法典》草案中均有“虚伪表示”的内容,这必将促进我国民事立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7.
现行《商标法》实施十一年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从2003年至今历经九年终于落成商标法修改草案。国务院法制办于2011年9月2日公布的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现行商标法作了四十项的改动。笔者将仅对显著修改的部分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自己对商标法修改的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8.
【裁判要旨】在执行回转的返还孳息计征时,应当区分原申请执行人在原审或原仲裁过程中是否存在故意出具虚假证据等恶意行为,对因法院、仲裁机关等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方面存在错误导致生效法律文书被撤销而启动的执行回转程序,在计征返还孳息时不宜苛以过高标准,而应考虑执行回转程序的补偿性。  相似文献   
179.
侯成  林权民 《公安教育》2008,(10):36-38
近年来,少数当事人心态不正,对民警进行恶意举报投诉逐年递增。有些当事人负案在身,在公安机关调查取证期问,为了个人利益,不负责任地恶意举报投诉,企图借此对执法民警施加压力,影响办案结果而减轻或逃避处罚;有些当事人在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理后,心里不服,形成积怨,故意捏造事实向办案民警身上“抹黑”,企图通过发暗箭、告黑状达到打击、报复民警的目的;还有部分受害人,因民警没及时帮其挽回损,失,如自家丢了自行车,警察未及时帮其追回,就以不作为对不能及时破案或给出他们满意答复的民警进行投诉。  相似文献   
180.
付立庆 《法学》2012,(6):107-113
明知是他人捏造的事实而恶意予以散布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何定性,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理解。无论其被认为构成诽谤罪的正犯还是共犯,都存在解释上难以跨越的障碍。同时,将此行为定性为侮辱罪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有将侮辱罪视为口袋罪之嫌。尽管这样的恶意散布行为在情节严重时具备刑法上的可罚性,但在现行刑法的规定面前,对类似行为只能作无罪处理。通过立法变动将类似行为纳入诽谤罪的法网实有必要,而在中国当下,比对个案的实质正义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信仰和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