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56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1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7篇
法律   129篇
中国共产党   559篇
中国政治   589篇
政治理论   242篇
综合类   23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国际安全局势动荡因素增多,世界经济整体复苏前景未明,经贸领域泛政治化与泛安全化逆流涌动背景下,金砖国家始终秉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初衷,机制韧性经受考验并实现历史性扩员,进入转型升级新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金砖国家内外发展动能同步增强,将继续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可持续崛起探索新模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共同安全。中国积极践行金砖精神,与金砖成员团结自强,以务实合作更有效落实“金砖方案”,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2.
马忠法 《政法论丛》2023,(1):97-109
“涉外”通常指“具有外国因素的现象或行为”,过去主要指涉及外国因素的民商事活动且重点指“引进来”,即外国民商事主体在华投资或进行其他民商事活动等。涉外法治中的“涉外”不仅指上述含义,还包括“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或公民在他国或地区进行民商事活动所涉及的国外因素;此外,在民商事活动外,它还涉及有关公法活动如参与国际规则谈判及反恐、反腐败中的合作以及为相关国家提供法律服务等内容,即一般意义上的对外关系法之内容。涉外法治概念的提出及其“涉外”含义的扩充主要是应对百年变局下某些霸权国家过度扩张其国内法的域外效力、滥用“长臂管辖”以及采取单边制裁等而进行的法治斗争,后者对他国主权带来伤害,对国际法治造成阻碍和扭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涉外法治”这一嫁接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桥梁,既能维护本国国家、企业和公民正当合法权益,又能匡扶国际正义,为国际法治的推进和完善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准确解读“涉外法治”中“涉外”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83.
以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全面推进和系统建构法治中国,已成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需求和必然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民族复兴全局,在百年变局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谋定数字中国战略,对世界数字革命下的法治中国、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作出具有关联性、系统性、集成性的整体谋划。习近平关于以法治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推动政府治理法治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实践场景中,原创性地构筑起具有世界意义和中国智慧的数字法治思想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数字法治观深刻回应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急迫需求,深刻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可感知正义的现实期待,深刻回应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价值选择和制度路径,彰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前瞻性和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4.
杨振姣 《人民论坛》2023,(20):14-19
当前,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治理理念滞后、国际立法规则效力不足、国际格局调整带来的治理体系矛盾以及政府国际责任缺失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主权国家意愿不足、国际立法松散、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国家主义盛行。破解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困境,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协调一致的共同行动建立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规则,优化全球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平衡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85.
自工业革命打破地球碳循环平衡,人类社会进入高碳时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这使得人类文明日渐陷入“生态环境过载陷阱”。从长时段文明史的视角来看,人类文明作为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严重的可持续性危机,这也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尽管中国率先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一个普遍性的解释框架,但由于世界范围内国家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使其在实践中难以超越全球治理目标与现代民族国家利益优先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面对全球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过载”危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史观和数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探索可实现路径。借助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传统生态文化观念,结合日益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培养文化观念和技术相融的结构性文化生态理论,建立人类文明体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共识以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治理观,方可形成21世纪创新全球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大党独有难题”的新命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始终保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管大党、治大国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清醒。把握大党独有难题,需要从大党治理难题、大国治理难题和全球治理难题三个维度对“何为独有”“难在何处”进行全面求解:大党独有难题,难在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以自我革命实现党长期执政;难在把握大国治理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难在体现大国担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宽广境界。  相似文献   
187.
吴志成 《政治学研究》2023,(1):24-33+15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结合的产物,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世界各国共同开创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这一重要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的世界观照、和合共生的处世之道、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义利兼顾的价值规范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些思想文化因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理论伟力,而且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8.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国际实力的对比日趋均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构建各层次命运共同体迈出坚实步伐、“一带一路”倡议逐渐走深走实等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备新的基础。与此同时,世界公共卫生的新特点、大国政治博弈的新样态、全球经济发展的新问题、人类文明冲突的新表现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加强全球卫生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依托全球安全倡议,构建安全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发展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文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9.
徐艳玲  易旭 《前线》2023,(6):38-41
在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期待中,中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肩,打造发展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动力;打造安全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汇聚力量;打造文明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探索路径,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倡议为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摹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90.
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全球生态治理也面临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严重阻碍生态善治的实现。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呼吁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生态治理,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实现利益共享;重建生态责任观,彰显责任担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