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14篇
世界政治   58篇
外交国际关系   67篇
法律   138篇
中国共产党   243篇
中国政治   293篇
政治理论   67篇
综合类   7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新词     
《今日海南》2016,(6):5-5
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是凡人珀琉斯和仙女忒提斯的儿子。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入冥河。遗憾的是,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神水外,留下了全身惟一一处"死穴"。后来,阿喀琉斯被太阳神阿波罗一箭射中了脚后跟而死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能力不强是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相似文献   
962.
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政治大国,是印度自独立起就确立的国家战略目标。为实现该战略目标,不同的时代,印度采用不同的外交政策,也取得了不同的政治实效。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是借助独立于美苏阵营的不结盟外交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但自身国力的贫弱为印度的大国目标蒙上了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后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战略抛弃了不切实际的不结盟外交,转而依靠军事实力以谋取地区强国地位。然而,这一战略导致地区局势紧张,制约了印度走向世界政治大国的进程。2l世纪以来,印度实现了对非洲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转换,即从重视硬实力的传统外交政策转向软实力外交。印度从不结盟到软实力外交的历史转换,凸显出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以国际环境变换为外在变量、以中国为参照和竞争对象、注重发挥“软硬”合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3.
导师毛泽东     
正东临大海,西及巅峦,北达极寒,南至酷暑,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农业文明,辉煌时富甲天下。天圆地方,我们中国人在大地中央,这是过去我们中国人理解的世界,这一惬意的、优哉游哉的农耕生活方式,被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盗式侵入打个粉碎,农业文明根本无力与新兴的工业文明抗争,在十九、二十世纪的近百年中,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懈努  相似文献   
964.
吴家权 《当代广西》2014,(16):49-49
正领导干部魅力至关重要。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借助工资、奖金、福利等激励措施只能调动下属60%的积极性,其余40%的积极性则要依靠具有魅力的领导行为去调动。有些领导干部有权力无权威,难以有效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实际上就是自身魅力不足所致。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可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魅力。以"德"立威,用高尚的品格凝聚人  相似文献   
965.
孙家洲 《理论学刊》2023,(5):139-149
孟尝君专擅齐国大权多年,刚愎自用的齐湣王登基之后,不愿接受“老臣”擅权的既有格局而致力于强化君权。他们两人的“各行其是”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导致齐国政治气氛空前紧张和恶化,并且祸延列国外交大局,“国际形势”为之大变。“弱燕破强齐”,致使齐国元气大伤,齐、秦两国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六国联合抗秦的大局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君相之争”的客观后果是齐国内政不修、外交失败,齐国政权一度濒临覆灭的危机,孟尝君所代表的宗室贵族把持国政的政治体制对此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齐国政局危机爆发之时,毕竟是在齐湣王排斥了孟尝君而大权独揽之后,故误国罪责他应该分担更多更大。齐湣王本来就是德不配位的统治者,却又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国破身亡的悲剧发生。孟尝君“擅齐”的行为及其引发的后果,恰好为韩非所警示的明君必须防止出现大臣专断国政之说,提供了最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966.
上博简《鲁邦大旱》应形成于《晏子春秋·景公欲祠》之前,而绝非改写自后者,更不是因反驳《晏子春秋》中晏子的立场而形成的。《论语》《孟子》及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等文本特征、语词和思想观念证明,《鲁邦大旱》形成的时代应早于孟子,处于孔孟之间的战国中前期。《鲁邦大旱》的主旨并不在于突显祭祀鬼神之礼,其目的也不是以祭祀之礼来文饰政治或者以礼节庶人之情,而是借使用“珪璧币帛于山川”赢得庶人的信赖和拥护,以成上下相和的局面。《鲁邦大旱》的这一主旨是《国语》《左传》所呈现的庶民思想观念的延续和映照,所谓“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即是这一庶民思想观念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967.
冯贤亮 《人民论坛》2023,(18):110-112
节假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假日的形成,与古人常说的“岁时”有着紧密的关系。自先秦以来,与农作、休闲、天时变化、宗教信仰与政府管理等需求相关,一年四季按照岁时节令分派的节假日已逐渐形成,其中既有休息、娱乐、庆典、祭祀等活动的时间安排,也有特殊的文化意蕴和精神活动,具有多重表现形态,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共同活动。虽然节假日有着一定的共同性,但因古时“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此产生的节日传统形式也有地域差别。当然,古代节假日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整个社会的生活习惯、经济变化、思想信仰密切相关,有其特定的仪式和象征,并随时代的不同有所变更。  相似文献   
968.
1795年,比利时被并入法国,1804年《法国民法典》诞生后,比利时也适用这一民法典。1830年,比利时独立,为此要制定自己的民法典。当然,比利时的这一计划还有自己比法国更早成为工业化国家的原因。比利时以自己的民法典取代法国民法典的努力有四次,第一次完成了优先权及抵押权部分的局部取代;第二次产生了罗兰草案,尽管未成为法律,但对西班牙、日本等国的民法典产生了影响;第三次是多人委员会的草案,终于流产;第四次是吉恩斯发起的,在十编制的框架下,目前已完成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编,外加第二编第三题。它们都已生效成为法律。比利时制定自己民法典的过程,就是揭示《法国民法典》缺陷的过程,找出的大量缺陷颠覆我们惯听的法国人对其民法典的赞美。比利时制定新民法典的工作已持续8年,以“闪电”来描述这部民法典的起草速度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