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4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五常市委领导肖建春,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向群众公开了4年多。其间,接听了多少电话已无法统计,但每一个电话他都认真听,仔细解答,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要求有关部门限期完成,问题不清楚的派人调查。随着群众来  相似文献   
22.
曾亚波 《实践》2007,(10):47-48
据人民日报消息,江苏省某县通过新闻媒体、政务公开栏等向社会公布县委书记、县长以下县乡正副职领导干部的手机号码和办公室电话号码,并规定不得使电话沦为摆设,  相似文献   
23.
正十三年养成的习惯"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谈起每月都会开展一次的免费患教、义诊,重庆市人大代表、黔江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易吉秀很平静,"做着做着,就成了习惯。"而这个"习惯",她坚持了整整十三年。2001年开始,易吉秀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后,抓紧每一分钟,利用休息时间或值夜班时预约患者,定期为他们讲解疾病、饮食、运动等知识,并将她的手机号码告诉患者及患者的家属。"我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会拨打她的电话咨询。"50岁的李淑珍说,她十多年前找易吉秀看了一次病,易医生耐心地检查、讲解,让她非常安心,从此,她只找易医生看病,一有不舒服就  相似文献   
24.
【要点提示】被告人交代同案犯的手机号及可能藏身地,公安机关据此抓获了同案犯,该行为不应认定为立功。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06年11月20日,被告人董萧林因经济拮据,伙同许信波、许海荣密谋杀人劫财。  相似文献   
25.
算计     
贾云云 《工友》2006,(7):48-48
这天,甲厂门外忽然贴出一则招聘启事:乙厂因业务发展需要,急招下列人员:(1)厂长助理1名,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熟悉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有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有相关业务经验工作者优先,厂长助理待遇为年薪10万元,赠200平方米住房一套,奥迪豪华小汽车一辆;(2)工人若干名,学历、户籍不限,肯吃若,工人待遇为月薪5000元,包食宿,奖金按效益另计……有意应聘者,请直接与乙厂厂长高峰联系,高峰手机号码为……此招聘启事一出,甲厂技术科科长刘金便暗自将招聘条件与自身条件一一对照,发现所有的招聘条件自己都具备,于是悄悄拿起手机,率…  相似文献   
26.
2001年1月22日,在河南省西华县召开的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凌国军荣幸地当选为周口市一届人人代表。  相似文献   
27.
《江淮法治》2014,(22):58-58
编辑同志:2013年,我开设的公司因经营不善停产。后当地的劳动监察大队打电话给我,让我支付工人工资共10余万元。我当时没钱,就去了外地躲债.并停用原来的手机号码,重新办了一张电话卡。过了段时间,听说我们公司门口贴了张《劳动保障监察责令改正决定书》.但因为没有钱支付工资,我未予理睬。请问:我是因为没有钱支付工资才到外地躲债的.是否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相似文献   
28.
周末小林去移动营业厅给同学交话费,在报手机号码时,不小心把手机号最后两位数弄颠倒了,把200元话费充到了李某的手机里。发现问题后,我赶紧给机主李某打了电话,告知自己错充花费的事情,结果李某拒绝返还200元话费。那因为自己失误造成的损失,小林还能要回来吗?  相似文献   
29.
刘君  龚芳柳 《政府法制》2008,(14):22-22
游某是江西人,男,37岁,研究生学历。2007年,游某看到李某的征婚广告,便电话联系李某,相约见面。第一次见面时,游某说自己是省财政厅副厅长、巡视员,并用一本写有省委领导手机号码的电话册骗取李某的信任。随后,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其间,游某以为李某找工作、请客送礼等为由,多次向其索要财物,共计骗得李某约1万元。  相似文献   
30.
张一凡 《当代贵州》2009,(19):24-24
因为影展,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邓维那里拿到了王瑶的手机号码。“你好!”电话那头传来清脆圆润的声音,这就是王瑶。在她从容而平和的话语间,我知道了早在1983年她就作为北京市青少年采风团一员来到了贵州黔东南,当时只有13岁的王瑶拍摄的一组采风作品,被北京电视台看中,不仅把她的作品制作成专题片,还让她自己撰写解说词、配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