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一、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维的区别 (一)“人”与“民”的价值目标不同 在封建集权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权、江山社稷是和君主等同的。君主是统治者,民众是被统治的对象。因此,“民惟邦本”、“夫君无民,无以得其位”的民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君主们就是通过“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爱民如子”等伦理纲常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他们的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2.
扬弃”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扬弃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联系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和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观体系中的新生一员,  相似文献   
13.
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要不断扬弃.对好的做法要继承和完善,对一些不台时宜的东西应抛弃,当前迫切需要在以17几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也存在着Vi史局限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实现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支持.  相似文献   
15.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出来的。延安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而且还包括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问题时,不只是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问题,而且还把生产关系的再生产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加以研究。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保持生产关系的根本属性不变,但决不是原版复制,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必须改革,代之以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反本质主义及其引发的“后现代思潮”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思想历程以后,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已日益显露,身处“后现代”文化语境的哲学面对这种“否定之否定”,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其加以扬弃,即在其营造的“多元普遍主义”格局中,既怀有普遍性理想,又不固守排他性立场,以此对现代哲学的话语与知识形态作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8.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哲学关于生命的内涵与本质的阐释充满了辩证法:1、他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解释了生命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2、他证实了生命的独特性就在于自然美理念体现了生命之美。3、他认为生命就是矛盾,生命的过程就是扬弃。  相似文献   
19.
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多面体,只有把它的方方面面搞清楚,才算是真正认识了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孕育着许多新的社会因素的社会制度;一个既是社会主义批判对象又是社会主义借鉴对象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事物的发展,遵循辩证的发展规律。就文化而言,它的发展,与辩证的扬弃关系最为密切,扬弃是文化发展的规律。有扬有弃,才有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扬不弃,文化成了一盘大杂烩;只弃不扬,则文化必被摧毁,文化的发展必然中断。坚定不移地遵循有扬有弃的辩证规律,把科学精神注入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走上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