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篇
法律   442篇
中国共产党   377篇
中国政治   699篇
政治理论   310篇
综合类   4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54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互联网发展也带来了数据的共享,而数据中包含的个人信息被侵害的现状日益严重。审判实践中一般根据犯罪数额直接进行情节认定,个别非客观数额认定情形类案件,其判决结果一经作出即引发争议。规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适用的法律主要是刑法分则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而最新的两高解释中第五条关于对"情节严重"的认定有十项,其中第一至三项是本文重点探讨对象。首先,针对法益评价,本罪保护的是公民个人人身财产权益以及社会属性法益的结合;其次,公民个人信息在认定上应当和个人隐私权、电子数据等区分,因为根据定义它更强调可识别性;最后,对"行踪轨迹"的深入探讨再结合案例法条分析,利于在今后适用时能更准确的在主观层面进行限制,以防滥用,从而违背刑法谦抑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2.
张慧 《法制与经济》2013,(8):135-136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在我国仍处于不完善阶段,但是其设立是必然的,它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与教育刑理念,另外我国学者对其性质争议较大。反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其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发展起步较早,现今日益成熟、规定详细,甚至有国家规定由专门法庭管辖,贯穿于其刑事诉讼始终,通过国内国外对比分析,我国在调查报告内容、主体、效力、适用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处于法律空白,文章试借鉴国外理论制度精华来完善我国相关规定,更好地使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发挥应有之用。  相似文献   
103.
曾经和一位"北漂"的欧洲老外聊起他们本国的民主,没想到他用英文和三句半的中文大骂本国政府,还特别说明:"他们非常腐败,政策全是为了他们自己,更可恨的是他们表面上还都很光鲜。"这下使我又开始反思民主这个老话题。  相似文献   
104.
蒋超  李小朋 《桂海论丛》2012,(6):108-112
当前我国习惯法研究中充满着日益强烈的实用主义价值诉求与愈益精细的制度设想.这固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和制度优化作用,但也存在“实用主义”倾向等诸多偏颇,制约了我国习惯法研究的深层次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习惯法研究者过于简单化地以西方的“实用主义”为依据和标准.既忽略了对“实用主义”内涵的深层理解和消化吸收,又没有把握习惯法的内在理路。为此,在今后的习惯法研究中,应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回到“实用主义”哲学的生成语境,从习惯法的内在理路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5.
《同舟共进》2011,(11):79-80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同舟共进》2011年第10期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去除意识形态的遮蔽,反思历史变革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6.
于丹 《学习导报》2011,(6):49-49
无意闻脱口而出的口头禅,其实忠实反映了个人的思考方式与处世心态,无形中左右着你的工作成果。  相似文献   
107.
"公众理解科学"(简称PUS),是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关系的第一个重要范式。它以公众"知识的缺失"为前提预设,强调科学家填补"认知鸿沟"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因而也被称之为"缺失模型"。但建立在缺失预设基础上的PUS,连同其先见命题"无知导致猜忌与落后"以及基本推论"科学家自上而下传递知识即可改变公众无知状态",在逻辑推理与实践应用中都遭到了否证。在面对缺失模型本身缺失困境时,诸多学者从内部和外部提出了各种修复策略:或者反转PUS,强调科学家自我反思理解公众的重要性;或者主张打破认知的不对称性,实现科学与公众的平等对话;或者提倡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与项目研究,构筑新的"公民科学"的知识生产格局。应该说,这些反思、对话、参与策略模型与缺失模型之间既有断裂也有关联,因而可以把它们统一纳入到PUS中的"理解"范畴视域下加以把握"理解"与缺失、反思、对话、参与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借由对诠释学"理解"观的转译衍伸以重新理解PUS的价值以及化解科学的公信力与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108.
刘东华 《学理论》2013,(20):341-342
教师责任被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与研究,对教师责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教师应做之事扩大化、教师问责范围扩大化以及师德"无限"崇高等问题,即教师责任出现扩大化现象,并基于此提出厘清教师的问责范围、给予教师一定的成长空间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9.
邢蕾 《前沿》2014,(3):160-161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关注,但是它在发展大学英语学习者认知能力的需要、学习有真实意义的语言的需要、学习者在信息时代生存的需要、学习者在变化中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者公民素养提高的需要等多方面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并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而将批判性思维融人大学英语教育必须跨越诸如使之成为英语教育主流、摆脱传统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弊端、正视人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理清语言学习中语言瓶颈与思维瓶颈等等障碍。  相似文献   
110.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唤醒教师的主体自觉意识,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是,由于多重阻滞因素的存在,如大学传统的学术为本的观念、科研至上的评价机制、学校场域中反思文化的缺失及教师的习惯性思维等,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反思。破解这些障碍性因素需要高教管理部门及高校共同制定相应的政策,适当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学校管理层及学术委员会转变关于学术观念的狭隘认知,当然,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教师个体加大对教学的有效投入,努力培育反思性思维品质、养成反思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