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07篇
中国共产党   304篇
中国政治   92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4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9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罗勇 《公民导刊》2007,(7):53-54
挪用公款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多发的犯罪类型,是一种典型的职务犯罪。该罪在适用时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的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认识问题和执法问题,但是仍有一些疑难问题尚存分歧,如犯罪主体的界定、司法解释如何正确解读等。本文拟就本罪的主体及司法解释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就教同行。  相似文献   
42.
贪官丑行录     
奇闻:边坐牢边吃红利 案例:因为贪污和挪用公款,浙江省宁波石油阀门厂原负责人马安定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让人惊奇的是,他一边服刑,一边却还在享受着用贪污和挪用公款入股得来的股份分红360多万元。  相似文献   
43.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在整个犯罪案件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一、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缺陷叠加为某些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两种不同体制并行运转,不仅给经济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而且也为职务犯罪及其派生犯罪提供了温床。如有人会在多种所有制之间和多种调控手段之间寻找空隙,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伺机贪污受贿,变相出售手中权力得以自肥。(二)…  相似文献   
44.
晓悦 《党建文汇》2006,(1):36-36
衣食住行透着“贵夫人”气息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公费办)负责为全区离退休人员以及党政机关及学校拨付公费医疗金,每年动用的财政款可达上千万元。  相似文献   
45.
一个中学会计,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挪用公款50余万元,小人物为何大腐败?  相似文献   
46.
结合我国转化犯理论来对《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考察我国现行刑法中转化犯的立法例及转化犯理论,《解释》第6条规定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司法解释超越立法权。二是“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以贪污论处”的规定没有区分不同情形,不适当地扩大了打击面,应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7.
2006年1月9日上午,农发行原副行长于大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据检察机关指控,于大路涉嫌犯有受贿、行贿和挪用公款3项罪名。  相似文献   
48.
简要案情:被告人文亚玲,系重庆钢铁集团特殊钢有限公司财务处派驻重庆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特耐公司)财务科科长。2003年2月,文亚玲从其朋友重庆双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私营企业,以下简称双福公司)法人代表陶幸福处得知,双福公司有一张200000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于2005年6月2.7日到期,而此前该公司生产资金紧张,  相似文献   
49.
论“挪而未用”行为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挪而未用"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问题,存在着"否定说"与"肯定说"之分.本文作者主张"肯定说",认为在"挪"、"用"关系上,应当确立为"用"而"挪"的立场,将"挪"视为该罪客观要件的要素,将"用"作为其主观要件的内容,从而解决在挪用公款及其相关问题上司法认定的诸种难题.当挪用故意与占有目的难以区分时,应当首先推定为"占有",只有被告方做出有力反证并得到印证时,占有目的认定才足以被"挪用"所推翻.  相似文献   
50.
对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学界对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争论由来已久.2002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立法解释虽然较为科学地界定了"公款使用者"的范围,增强了司法实践可操作性,但仍有不足之处,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无论从司法实践还是立法发展来看,"归个人使用"都不应成为挪用公款的必备要件.按照普遍定罪列举不构罪的特殊技术,尽快对挪用公款罪修订完善,以确保及时有效地打击该类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