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65篇
  免费   285篇
  国内免费   451篇
各国政治   827篇
工人农民   483篇
世界政治   269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91篇
法律   4912篇
中国共产党   23469篇
中国政治   21687篇
政治理论   9844篇
综合类   11397篇
  2024年   179篇
  2023年   1019篇
  2022年   995篇
  2021年   1223篇
  2020年   1451篇
  2019年   1162篇
  2018年   533篇
  2017年   999篇
  2016年   1336篇
  2015年   2568篇
  2014年   6085篇
  2013年   5188篇
  2012年   6053篇
  2011年   5896篇
  2010年   6112篇
  2009年   6213篇
  2008年   6510篇
  2007年   4400篇
  2006年   3954篇
  2005年   3073篇
  2004年   2948篇
  2003年   2748篇
  2002年   2348篇
  2001年   1999篇
  2000年   2195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行政论坛》2022,(1):111-121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晋升逻辑,现有研究大多强调绩效表现和分层考核,对党管干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对干部能力的界定也较为褊狭,而且忽视了对地市级以下干部晋升机制的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政治试验化处理,文章考察了组织和能力两大因素在基层干部晋升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变量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党组织对干部的管理和个体综合治理能力是基层干部晋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不可偏废。模型分析的初步结果表明,经过党校培训的干部比综合治理能力高的干部更有可能得到晋升,然而,深入的模型分析进一步揭示出,在更加贴近政治现实的情境下,只有既经过党校培训,又具备综合治理能力的基层干部才有最大的可能得到晋升。这既印证了党管干部机制和干部综合能力在基层干部选拔中的重要作用,也凸显了中国政府独有的干部管理方式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12.
【调研背景】"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要切切实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服务生产""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导思想,多形式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指路明灯,是学校不断前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有益经验,日前,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新闻分会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对闽江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  相似文献   
13.
治理话语和治理理论受制于现代政治经济学所设定的基本语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批评者,道德经济学可能为我们反思国家治理提供了恰当的切入点.后者强调经济的道德维度,尤其主张经济必须嵌入社会之中,其普遍价值依系于其潜藏的、开放性的社会想象.斯密所开启的现代政治经济学以商业社会为基础,因此可以相容于道德经济学传统.但商业社会作为社会形态太过单薄,其依托的文明政体又太过弱小,从而引发了经济从社会中脱嵌的风险,并让更高层次的道德经济学出场变得必要.这种道德经济学把现代国家治理从根本上视为政治共同体的构造问题,我们因此需要一种整全性的国家治理之学,以便安顿好市场机制、政府权能、政治权力以及社会公平等要素.  相似文献   
14.
《政法学刊》2019,(6):5-14
村民选举政治生态是农村政治生态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观系统,由作为选举主体的村民以及选举规则、风气、导向等基本要素构成。当前村民选举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呈现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化现象,其负面影响超出选举本身,不利于基层民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信任的建立等。选举规则的缺陷和缺失致使选举公平公正的法治保障不力,追究违法行为存在操作难题。不良风气催生和加剧贿选、暗箱操作、暴力化等各种选举乱象,制约村民自治的发展。乡镇党政等上级组织在指导选举中导向偏失,削弱了选举规则的效力并恶化选举风气,挫伤村民选举的积极性。治理村民选举政治生态,需要放到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去考量。以法治思维为导向,培养和强化村民的主体意识,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核心支撑;完善农村选举的法律制度,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法治基础;加强执法执纪监督,扶正祛邪,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对革命一语的内涵理解具有时代局限和现实挑战。从狭隘历史视野出发对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所作出的理解,是在实践性经验基础上抽象出的非全面理性认知。它对各类以及各阶段的革命话语与革命任务凭借的是模糊化处理方式。这样就难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或宏观性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而各类革命话语是具有耦合联动效应的统一体,具有时空的连贯性和独特的目标性,而使其统一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其方式是政党的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6.
17.
在现代政治合法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价值原则的普遍认同,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哲学人学本体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并在认识论上准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实现哲学范式上人的本体与认识上的同一性,从而达到实践上的知行合一。但是,在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认识问题上,无论是传统的形而上学人学范式还是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人学范式,都没有化解关于人学范式上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内在紧张,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困境的哲学根源。马克思的人学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现象学人学范式,在"实践的现象学"意义上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解放道路、理论与制度的不彻底性,阐明了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理论是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理论的彻底超越,进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深受古希腊共同体伦理文化和黑格尔伦理国家观的影响,因此,它同时内含着真实共同体伦理精神的文化自信。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师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标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效应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中先进典型效应发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作为美国亚太地区的条约盟国,菲律宾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上却选择了"静默退出"。现有的研究强调菲自身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在美菲不对称关系中,美国作为强势的一方拥有着更多的选择权,换言之,美国本可以提供更多的奖罚手段来"调控"菲律宾所采取的政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菲的政策调整在更深层上也是美政策战略的产物。文章主要分析美国印太战略中新场域的开辟给菲律宾形成的外部压力,指出菲在印太战略中重要性被降低,菲在一定程度上被美"战略抛弃",这促使菲选择"静默退出"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