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俄国人在远东地区建立定居地以来,华人劳工、商人一直是当地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为伯力和海参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俄国政府试图限制他们,但是同时也依靠他们建设铁路、开展小额贸易和服务行业。华人和华商的存在说明了俄国阿穆尔边区政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2.
李水歌说画     
绘事虽小技,然而终究是可以破烦襟、除燥闷、迎静笃的。世界纷扰,也看不清,不如归去画一个清风朗月的世界。人之生也柔脆,是很容易感染上厌世的精神病毒的,将清水磨于砚中抑或是一剂药,或许可以平复生命的痤疮。古人说过,寓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琴我有但不会  相似文献   
53.
杜娟 《拉丁美洲研究》2019,41(2):111-132
1850年奴隶贸易被禁止后,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成为巴西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19世纪中后期,巴西数次引进大批华工的尝试几乎都陷于失败。原因在于:臭名昭著的"苦力贸易"引起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抵制;晚清政府改变了之前对海外移民排斥、冷漠的态度,开始尝试控制和保护本国移民;与支持华工的势力相比,巴西国内反对引进华工的声音和力量更为强大。巴西的种植园主及其政治代理人、温和的废奴派基于其他国家输入华工促进经济繁荣的成功经验,认为华工具有廉价、顺从的优势,力主输入华工以填补巨大的劳动力缺口。而种族主义者、激进的废奴派和知识精英则鼓吹"黄祸论",以华工会成为新的奴隶以及华工不易被同化为由进行反驳,同时在"白化"思想的影响下积极鼓励引进欧洲移民。在这场争论中,外来移民对于巴西而言不仅是经济符号,也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符号,争论归根到底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54.
刘明钢 《党史纵横》2002,(12):16-18
罗易,印度人,1927年作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被派往中国担任共产国际代表,在华工作了6个月.在国共关系濒临破裂的关键时刻,他让汪精卫看了共产国际的"五月指示",因此被撤职.  相似文献   
55.
《奋斗》2021,(2):70-71
黑龙江毗邻俄国,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和旅俄华工通过中东铁路这条"红色之路",在黑龙江地区进行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黑龙江成为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和阵地。(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消息最早传到黑龙江。  相似文献   
56.
19世纪华工出洋的情况经常被笼统地归于契约劳工体系,美国学者当中有不少人认为华工赴美仍有苦力贸易的成分,但又缺乏有力证据证明。本文试图厘清契约劳工体系下,契约华工赴美的两种不同方式,即将债务合同与劳务合同绑定的合同制劳工和自愿且带有信贷色彩的赊单制劳工。华工出洋方式的演变既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珠三角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不断适应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尝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清珠三角地区民间经济的活力和潜力。  相似文献   
57.
余玮 《党史文苑》2011,(9):13-18
1920年11月7日,一艘法国巨型邮船"波尔多斯"号起碇离港,长鸣汽笛,在迷离的晨雾中沿黄浦江顺流而下,驶向大海。周恩来、李福景、郭隆真、张若名等197人作为由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十五批赴法勤工俭学生,  相似文献   
58.
李志学  易训芳 《前沿》2012,(16):13-15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9.
《八桂侨刊》2011,(4):57-57
在法国西北部索姆省(sommel的诺莱特(nolette)村,有一个占地一公顷的华工墓地,这里长眠着482位一战期间魂断西天、献身法国的中国劳工。墓地内青松苍翠,鲜花盛开,排列整齐的白色墓碑向人们默默地展示着人类历史上一个用血汗和生命谱写的篇章。  相似文献   
60.
马一 《德国研究》2015,(2):125-139,144
德属西萨摩亚与中国相距遥远,彼此交际本不殷繁,殖民当局因发展种植园经济的需要,相继招雇数批华工。旅萨华工备受雇主、工头的欺凌虐待,不断乞求清政府设置领事给予保护。晚清中国与德国有关德属西萨摩亚的设领交涉成为20世纪初中德一个重大的外交争端,交涉过程与招工、保工章程、合同的修订相交织。起初,清政府鉴于西萨地狭事简,并不愿在此增设领事,后因虐工丑闻日甚一日,攸关国体民命,遂积极展开设领交涉。西萨设领最终尘埃落定,但限于自身国势,旅萨华工的境遇未见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