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6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100篇
中国政治   228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明代以前,画史对女性绘画的记录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来自于儒家伦理对女性行为及其道德的要求,性别身份桎梏着女性绘画的发展.当中国古代女性绘画发展至晚明,伴随着传统秩序的松动、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美德标准的流变等因素影响,女性绘画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晚明女性画家的特殊地位可以从人数冠绝前代、学画途径多种多样等现象中观其概貌.晚明女性绘画因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绘画题材、多元化的画学师承、文人化的绘画评论等异于历代女性绘画的特质.  相似文献   
22.
23.
岷江上游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与民族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伴随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一般从政治、经济、战争、饥荒等角度加以解释,而环境因素的作用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岷江上游多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分别论述岷江上游地区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和民族迁移的历史,并由此探讨环境变迁与民族迁移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环境变迁对岷江上游地区民族迁入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干旱寒冷气候的变化迫使当地民族向气候适宜地区迁移,另一方面是由于气候的突变引起的洪涝灾害以及资源缺乏等使农业生产力降低,从而促使社会动乱并导致民族迁移。  相似文献   
24.
古代中国有“穷京官”之说。所谓“穷”,只是相对于那些掌握实权、有鱼肉百姓之便利的地方官而言。相对一般人,只要是“官”,多数就不可能过穷日子。张鸣先生就京官如何过日子,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洪振快先生在其新著《亚财政》中,也有一章《穷京官的阔日子》。  相似文献   
25.
梁启超在历史编纂上突出地体现了勇于革新创造和自觉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二者的紧密结合,这正是20世纪初期处于民族危机关头和中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时代的鲜明特色。他在历史编纂中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在当代史撰述上将纪事本末体创造性地改造发展,撰成《戊戌政变记》这部影响深远之作;在撰著《中国通史》的实践中,将探索"新综合体"这一宏大工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所设计的方案,既继承了易代修史的传统,又符合近代史著再现历史演进趋势、显示因果关系、总结兴亡教训的时代要求。梁氏在历史编纂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建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营养。  相似文献   
26.
续晓琼 《学习导报》2012,(20):50-51
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在当时政坛举足轻重。他们常年驰驱马上,去家万里,辗转于全国各地,与家人聚少寓多,遥寄家书成为他们教诲子女的首选。而这一封封表达真情实感的家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他们教育子弟的观念。  相似文献   
27.
陶水平  王芳尊 《求索》2013,(2):133-135
晚清民国时期,中西文化激荡交融,学者们对中古文学进行了各自不同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承继华夏文化传统的学术阐释和更化西方近世文学艺术观念的理论阐释以及融通二者之学三大类型。正是这不定于一的三大类型的众声喧哗,推动了中古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文学理论的进步。  相似文献   
28.
张文成 《世纪桥》2012,(7):26-27
晚清中国建立了新式的海军,其教育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方式以学堂教育为主,留学生教育为辅;教授人员主要为引进的洋教习和水师学堂毕业生;教育内容以自然科学、实践教育为主,辅以封建道德教育。这些对晚清海军及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9.
清末警察创办初期,各地规制不一。清末新政后期,清廷实行官制改革,划一警制,于各省添设巡警道,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省级警察机构。辛亥鼎革中,光复各省在革命浪潮下,摈弃前清固有官僚体制,裁撤巡警道,设内务部或民政部、民政司等机构掌理该省警务。而清廷控制的北方各省巡警道仍旧存在。南北和谈,民国建立,北京国民政府在政局稳固后,重新划一警制,各省警务统归内务司掌理。辛亥前后,省级警务机构屡有变迁,反映出近代警察制度移植中国后不断调适,但警察取代旧有治安体系已渐成事实。  相似文献   
30.
南书房     
谢奕秋 《南风窗》2011,(7):100-100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雷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雷颐对晚清历史的解读,为辛亥百年的史学研究增添了一份贡献。这次是专门梳理,专题性成册,只可惜多数文章已经散见于之前的种种著作,如《历史的裂缝》、《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