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6篇
世界政治   3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101篇
中国政治   231篇
政治理论   51篇
综合类   6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他既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活动家。在长达4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他勤政务实,廉洁奉公,政绩突出,颇有政声,其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612.
朱宗震 《各界》2011,(6):74-78
晚清民初,国家走向大乱之世,程德全明白清王朝已无可救药,国家前途只有另谋生路。于是,他开始改变施政方针,不再以挽救清王朝为目标,而是以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地方经济和人民安定的生活为目标,扬弃了传统的“忠君爱国”观念,最终成为第一个反正的前清大吏。  相似文献   
613.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艰苦探索。经过西方传教士的传播、留学生的引进、维新派思想家的宣扬、清政府官员的主张,法治思想得到广泛响应,汇成晚清的法治思潮。这股法治思潮为法政教育提供了营养的土壤。在获得对法治思想的高度认知之后,维新派思想家、清政府和社会舆论从培养法政人才——建立法治国家——救亡图存这一逻辑出发,推动了法政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614.
近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晚清政府出于内乱可饵,外患渐轻,皇位永固的现实考虑,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在对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反复比较与权衡后,清政府选择了日本政治模式作为自己改革的蓝本,并试图通过立宪,改变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但借助改革索取特权,使得统治者迫于统治危机和社会压力而进行的旨在恢复濒临崩溃的统治秩序进行的重建尝试,非但未能挽救其统治,反而成为王朝覆灭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615.
文章从晚清这一时期入手,首先分析了,什么是晚清,何为晚清立法中的外国人以及冈田朝太郎符不符合晚清立法中外国人的条件。然后,通过冈田在担任法律调查顾问中对《大清新刑律》的编纂工作的几个细节,一花一世界的体现出,作为外籍顾问的冈田对当时我国的贡献,以及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并且结合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调和发展。进一步理解,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情下,应如何完善法律,以求对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精神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616.
1909年10月4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去世。据说,时任顾命重臣、太子太保的张之洞临死之际,长叹“国运尽矣”,并做绝命诗一首:  相似文献   
617.
1877年,清廷设领新加坡,以此为嚆矢,历经艰难曲折,相继在华民聚居的海外通商大埠设置了领事。考之晚清驻外领事的籍贯,无论出驻人数还是人次,粤籍领事均遥遥领先,此并非历史的偶然,实乃时势使然,本文拟就其原因做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18.
以《词府灵蛇》与《二集》的编刊为个案,分析这一在南京的出版人队伍及其相关活动,可以使其时书籍的编法及其取资,书籍在形式上所体现的业界新风尚得到具体的展现,揭示明天启间诗法类著作生产、营销的新特点。基于此,还希望通过一种书籍文化史的考察,进一步观照晚明社会士商关系的变动以及商业与文艺气习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相似文献   
619.
《法制博览》2019,(25):85-86
宪政编查馆是晚清法制改革时期考察立宪与起草宪法的中央机关,同时还承担着修订其他基本法律的工作。与此同时,清末中央机构还有一个修订法律馆,该馆负责一般法律的起草与编撰。那么宪政编查馆与修订法律馆在修订法律的事务中有何交叉或区别?两个机构修订法律的权限如何划分?修订法律馆是否为宪政编查馆的下属机构?这都是晚清法制改革中亟待考证的问题。本文即以此为视角,研究晚清法制改革的制度建构与立法成就,进而分析晚清法制改革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620.
"公法中源"说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绵延至20世纪初,相继得到了洋务思想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维新思想家的推磨和倡扬,经历了从萌芽到鼎盛再到衰退的演变历程。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第一,早在千余年前中国就已经产生国际法。洋务思想家和丁韪良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国际法的实体基础和历史实践。第二,中国古代国际法具有普世价值。维新思想家进一步把孔子及《春秋》说成是近代国际法的直接渊源,把"公法中源"说推向极致。"公法中源"说在晚清的出现与发展深受历史、现实、理论三重因素的共同制约与作用。作为近代一种会通中西公法文化的理论学说,"公法中源"说有其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存在由于方法错误和理论缺陷而导致的若干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