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77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党政论坛》2010,(12):33-33
最新一期美困《新闻周刊》日前选定并公布了濒临消失的全球100处景点,这些景点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地球变暖或地形出现大变化。其中,中国长江也出现在其榜单上。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明英指出,整体来看,这份报告不具有科学性,甚至有危言耸听之嫌。  相似文献   
12.
天蓝、水碧、山绿,人长寿、民增收。江口县强化林业绿化保护与经济共同发展,青山绿水再谱华章。森林覆盖率达65.1%,丰富的森林资源绿了山川,美了村庄,全县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多达80多处,各类宾馆,山庄240多家,农家乐480多家,年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突破20多亿元,人均收入达到4000多元。近年来江口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绿化百佳县"、"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示范县"、"全省长寿之乡"、"全国旅游精品区和最佳低碳景区"、"全国100  相似文献   
13.
1926年冬,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时,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首次来到庐山。除主持召开了一次会议外,蒋介石还踏访了庐山的主要景点和名刹古寺,对庐山的秀美风光赞不绝口,叹为“奇绝”。不仅如此,蒋介石还对恬淡宁静的庐山萌发“异日退老林泉,此其地欤”的感慨。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09,(8):18-18
对于老城区、市镇文化景点的保护是瑞士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我省已确定了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相对来说,  相似文献   
15.
《今日民族》2014,(12):38-39
<正>建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大保护工作力度。一要注重法规保护工作。二要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三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四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民族传统节日。五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六要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注重顶层设计,差异化发展。要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确立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对全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实现各县、乡、村的联动效应和共赢局  相似文献   
16.
17.
一、《旋玑图》文化宣传应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的工程前秦窦滔妻苏蕙所作《璇玑图》共 84 1字 ,排为 2 9字的方图 ,以五色书写 ,根据各种路线读之 ,回环反复 ,据明代康万民《璇玑图诗读法》的解读 ,可得诗 70 0 0多首 ,就篇数而言 ,是《唐诗三百首》的 2 0多倍 ,这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篇奇文。不仅如此 ,此诗的背景中 ,也包含着一段十分感人 ,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真可以感天地而泣鬼神 ,惊众生而启圣哲。但《璇玑图》能读出 70 0 0多首诗 ,各诗起首一字在何处 ,按何方向读 ,如何转折 ,每首读几句等 ,种种幽隐 ,不是人人都可以看得出的。从前秦…  相似文献   
18.
四川乐山大佛景区发现种群庞大的野生鱼鹰栖息。野生鱼鹰栖息地集中在景区乌尤山著名景点尔雅台前的临江悬崖峭壁上,数量有好几百只,黑压压地站立在峭壁上斜生出的几株大树枝上,崖下是碧波万倾的三江(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汇流处,十分壮观。据山上寺庙管理人员介绍:发现这群野  相似文献   
19.
杨婷婷 《半月谈》2004,(24):77-77
最近,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票价上涨在舆论间吵得沸沸扬扬。涨幅太大,是民众反对声四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以来,众多国内景点已经或者正在准备提高门票价格,有的景点门票最高涨幅达到60%。如此大规模的集体涨价,触动了旅行社和出游者在物价上涨下本来就已很敏感的神经,也给处于淡季的国内游带来不小的压力。旅游成本的提高,让人们开始反思:我们的旅游到底追求什么?每到旅游旺季,各个知名景点总是门庭若市,景区内也是人山人海。与其说是观景,更多的是“人看人”的旅行,旅游之后,惟一的感觉只能是“我曾到此一游”,至于民风怎么样,没有时间去看;景区怎么样,没有机会看清。面对旺季旅游的尴尬,一些厌恶了传统旅游方式的人,开始选择另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一“无景点”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