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61.
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以中国犯罪学研究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励 《法学论坛》2007,22(2):19-27
中国犯罪学的危机在于研究路径的局限性,理论犯罪学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移植的学说难以落脚生根,对策研究少有建树.中国犯罪学突围路径在于:加强本体犯罪学和实证犯罪学的研究.实现根本突破必须解决犯罪学的批判理性、问题意识、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2.
关于法律本体的三种理论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以升 《现代法学》2003,25(4):33-40
法律的本体问题,是法哲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探讨法律的本体,目的在于为法律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论证。历史地看,关于法律本体的哲学思考主要表现为三种理论形态之间的历时更迭,即神法论、自然法论和实践法论。本文的主旨在于对这三种理论形态进行学术梳理,以揭示其各自在研究视角、思维路径和理论价值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3.
余华早期作品颇具特色,语言中最具魅力的便是比喻。本文从比喻的基本点、达到的艺术效果、喻式及辞格等方面分析了余华早期作品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64.
165.
张丽 《理论探讨》2020,(3):59-65
在形而上学研究中往往通过"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的论域,给予言说现实世界存在合理性的话语系统以最高真理的明证性和最高权威的话语力量。在形而上学形态史演进中,经历本体论型塑理念世界的至上权威,主体性原则型塑法和国家的实体权威,语境世界型塑交往理性的现实权威的基本解说,可以揭示明证形而上学最高真理的理论系统与确证现实世界存在合理性的话语系统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共谋关系。基于这一判断,形成在理论层面揭示形而上学话语实质以批判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理论意义,在现实层面消解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以解构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现实意义,搭建起探讨当代形而上学研究对于消解现代性话语、超越现代性危机具有批判现实(理论武器)和改造现实(培育主体)之实践意义的重要理路。  相似文献   
166.
创造的本体之所以体现在"个体化理解世界"上,是因为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元理解(如先天八卦)和再理解(如《道德经》和《易传》以及对再理解的独特理解《如东坡易传》),都是以个体理解世界为基础的。"个体"不仅是通过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建构出来的,而且是以区别既定的群体理解为特性的。个体理解的是包括生命与文化、个体与历史等各种关系构成的世界,从而区别于个人对既定世界观的个性化阐释。因而"个体"具有创造性而"个性"具有弱创造性。"创造"的"无中生有"不是指需要依托前人的思想材料,而是基于独特理解世界建立的独特结构统摄既有的思想从而把前人的理解化为创造的"材料",在此意义上"无中生有"本质上是"有中生独"。故学术积累、思想传承、材料发现均不能直接导向思想的创造,从而揭示出中国学人在思想理论创造上存在的非创造或弱创造性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167.
徐萍  刘洁 《工会论坛》2013,(6):86-89
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学纲要》一书阐释了他的“人类学历史本体”的伦理哲学思想:扬弃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提出了两种道德及“理性凝聚”概念,论述了“情本体”思想。李泽厚先生的伦理哲学思想中的“隋本体”思想,对重新确立道德的神圣性与崇高性、构建当代的伦理道德以及更新当代道德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8.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9.
转喻(metonymy)是英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修辞格。妥善运用转喻修辞格可使语言简洁明快、具体形象,并给人以新鲜感。在翻译英语转喻修辞时,应首选“直译”。当直译很难达意时,可灵活机动地采取“意译”、“增译”和“引申译”等方法,以便将原文转喻修辞格的韵味风格完美地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170.
四、存神尽性 以上所论是<正蒙注>的心性论观点,现在来看<正蒙注>存神尽性的功夫论.船山在对<正蒙>的太和篇的解释中,在许多横渠论天道的地方都转向了人道的解释,如他在对<正蒙>"不如野马纲缊,不足谓之太和"的解释中,便特别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肖太和之本体":此言体道者不于物感未交、喜怒哀乐未倚之中,合气于神,合神于性,以健顺五常之理融会于清通,生气变化而有滞有息,则不足以肖太和之本体,而用亦不足以行矣.(太和)[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