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华军 《长白学刊》2004,(4):64-67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生终极关怀与本体论思想是相贯通的.它具体体现为人对其精神世界和物质实在的双重追求.前者正是传统哲学本体论形上反思所要展示的主体精神,而后者则是本体论实用精神所着力追求的经世致用.无论是形上反思还是实用精神都是关于人生理想的一种实在追求,都有着其相对圆融、相互兼容的思想体系.且二者是相与生成发展的.在实现人生终极关怀的过程中,二者的对立性存在是促成发展的主导因素,而人也正是在对这二者关系的不断突破中求得自身发展的.  相似文献   
292.
本文认为 ,后新诗潮受 2 0世纪西方“语言转向”的影响 ,在特殊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 ,以语言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力图剥离社会强加给语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秩序 ,在“语言还原”的过程中 ,抵达生命的平真状态。  相似文献   
293.
宋明新儒论仁大多扬弃了仁在孔、董儒所具有的直观感性与心理学内容,侧重于仁之为道的方面,以性释仁,重视并褒扬性体道本,直接排斥仁之中所包含的情的成分。周敦颐以“生”对仁做出了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诠释。以公以理释仁、以道解仁、合仁与道为一,则是二程仁学思想的重要特点。朱熹仁的含义主要集中在“天地生物之心”与“理”两个方面。其天理消融在人伦生活的道德法则与伦理规范中,体用相即。阳明学之仁的最基本内涵是“生生不息之理”,仁是万物的自性,万物在发生、存在之初即已被赋予了良知。而求仁、求良知的工夫不过是尽一己之性,穷尽了仁之理,也即获得了仁之性,也就达到了万物之性、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294.
车轲 《德国研究》2023,(1):4-31+149
在德美同盟中,德国并非完全追随美国,其对外政策呈现出在“战略协调”与“外交对抗”之间动态变化的特点。根据本体安全理论,德国动态调整对美同盟政策的动力机制源自于德国维护其“文明国家”“西方国家”和“正常大国”复合型外交身份稳定性的需要。德国在“战略协调”和“外交对抗”之间的策略选择,取决于美国外交政策对德国复合外交身份稳定性的冲击程度。当美国对外政策调整严重威胁到德国外交身份的稳定性时,本体安全机制会推动德国调整其对外身份的叙事结构,指导德国采用外交对抗或战略平衡的方式应对由此导致的身份危机。不过,德国的对美政策调整被限定在外交身份框架的范围之内,因而两国间的分歧不会造成德美同盟关系的根本性破裂。  相似文献   
29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孕育发展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独特政治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然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尚未转化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作为一种“软实力”,必须以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为基础,以这一制度的发展完善为依据,不断增强其说服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应着眼于解决“说什么”“由谁说”“对谁说”和“怎么说”的问题,从话语本体、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介体四个向度着手,全面推进诠释中国实践、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构建。  相似文献   
296.
罗梁波  吴羡 《行政论坛》2023,(5):101-113
公共空间是基于共同体实践由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塑造的形式结构。公共空间在实践论上是以共同体整体为归属的虚拟存在而非客观的实体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以共同体为本体的形式存在而非特定主体行动场域的存在。既往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呈现为公众路径的客体维度,无法揭示公共空间的本质内涵。公共性的主客体如何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公共空间的主客体之间又应该如何连接,都要回到公共性本体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公共性的主客体只有在公共性实践本体形式的场景中才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在公共性本体的塑造下,公共空间呈现出四种基本样态,即联合主体的共同体意义格局、客体的公共性实践形式、共同体关系网络和共同体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