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54篇
中国政治   52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本文通过对李白咏月诗,特别是《月下独酌》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其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42.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7):45-45
“靠山”是指人们作为依靠的对象,多指依靠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这个俗语出自安禄山篡唐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3.
李白捉月     
当年楚汉那场残酷搏杀,以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划上了句号。是夜,月黑风高,江水呜咽。乌骓马看着泰山般轰然倾倒的霸王,悲愤不已,一声长嘶,腾空而起……它或许想上诉天庭,或许想重返江东。无奈它只是凡马而非天马,不能御风而行,再加上遍体鳞伤,气衰力竭,飞跃中扑通一声坠落长江,  相似文献   
144.
人格本体与自然本体同一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是李白道家化人格的思想基础。它对原始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在于:使主体在和宇宙的同一性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李白道家化人格的宇界表明主体渴望摆脱庸常的生活模式,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儒道生命价值观的矛盾表面在:儒家以精神不朽来消解死亡带给现世人生的消极意义。而道家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循环变化,就无所谓生死,更无须被死亡所困扰。驱动儒家以进取精神介入现实人生的是对生命悲凉无奈的体验,促使道家以超然姿态淡出功名利禄的却是他对死亡乐观平和和领悟。儒家矛盾的生命价值观在李白对艺术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获得了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5.
喝酒     
小时候听故事,就知道有“三碗不过岗”的好酒,而武松喝罢十八大碗,还能在景阳岗上打死吊睛白额猛虎。武松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豪饮也就被看作英雄行为了。上学以后,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更认为英雄和文豪皆海量。可是父母不准孩子沾酒,学校也一样。我第一次喝酒是在朝鲜战场上,冬天趟水过河,司务长给我们每人喝几口烧酒,把棉裤和被包顶在头上,结了冰凌的河水齐腰深,趟过去腿也没抽筋,浑身热乎乎的,哈,原来酒的威力这么大选回国以后,部队驻在湖南耒阳,实行薪金制,我们这些没成家的青年军官,手头宽裕,好比今天的“单身贵族”,每逢周末,就换上…  相似文献   
146.
以"委运任化"为主要内涵的"新自然主义观"在李白身上也有明显的表现.他为人处世能做到"不凝滞于物",而达到了与世推移、顺从自然的"化境";对待生死问题也是委顺造化,超越有形之生命,追求精神与自然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7.
本文通过对李白《蜀道难》一诗的赏析,指出由来已久的关于该诗的主题的几种说法并无确切根椐,争论更无必要,我们只需在艺术上欣赏到它的美就够了。  相似文献   
148.
韩晖 《民主与科学》2004,40(2):40-45
李白的辞赋观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呈现给我们的是他对辞赋和前代辞赋家的不满与否定,这不是他辞赋观的主导方面,具有附着性和暂时性;从深层看,他非常重视辞赋和前代辞赋家,对辞赋有着积极合时的看法与追求,这才是其辞赋观的主导方面.他一生钦重尤加的辞赋家是屈原、司马相如及扬雄,其钦重原因亦不尽同.他对辞赋的渊源、内容、风格、模仿与创新、抒情等问题,都或明(言辞)或暗(创作)地透露出了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态度及看法.  相似文献   
149.
朱宗尧  张昕 《世纪行》2010,(1):41-45
<正>四川江油与湖北安陆2009年关于李白故里论争的热浪渐渐散去,出版不到10天、带着油墨清香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李白在安陆论丛》新书,2009年底由安陆市政协朱华新副主席赠给编者。征得作者同意,本刊刊发本文,为读者钩沉诗仙李白酒隐安陆十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0.
韦爱萍 《理论导刊》2007,(11):140-141
李白对《史记》思想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观、游侠观、政治观及传奇性等方面。李白之接受,并非全盘,而是将自己挟风带雨式的个性,完整地通过人物表现出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