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法制博览》2009,(7):33-34
1894年春,中国钦命全权大臣李鸿章奉旨乘轮赴日,开始了他的议和之旅。和谈地点是在日本山口县马关的春帆楼。3月24日下午3时,李鸿章与日本全权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举行第三次会谈。会谈结束后,李鸿章乘轿返回下榻的引接寺旅馆途中,突遭日本暴徒枪击,成为“几乎酿成国际异变”的重大外交事件。  相似文献   
82.
关于李鸿章在晚清对外交往中的表现,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以史学界较少涉及的晚清与秘鲁关于华工问题的交涉为研究个案,分析李鸿章在其中的表现,并试图以此来较正确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83.
张琦 《法制博览》2009,(7):62-62
1896年,李鸿章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沙皇加冕典礼,随即访欧。当时李已是75岁高龄,据说此次出访他带了口中国式的棺材,准备如果客死他乡就把遗体送回。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李鸿章见到了铁血首相俾斯麦,并且进行了有趣的对话。  相似文献   
84.
晚清时期,面对史无前例的"变局"和"强敌",李鸿章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赢得相对和平的环境,争取实现"自强"。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贯穿其外交实践的始终,其内容可分为区别对待、均势制衡、结盟对抗三个相互交织又依次深化的部分。虽然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此需要更历史、更客观地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85.
李月辉 《乡音》2011,(2):45-47
慈禧太后后期大体上可从中法战争开始。法国谋占越南由来已久。光绪九年(1883)三月,法越战事又起。李鸿章提出听越南自为而已。后法宣称越南受法保护。越南本是中国的藩属,与法进行交涉,谈判破裂。八月,法政府授权法军总司令向中国军  相似文献   
86.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这一点上,一百多年来却没有异议。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李秀成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足“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善识人才”。鉴人之术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相似文献   
87.
李鸿章遭讽     
李芳 《政府法制》2008,(13):63-63
清光绪三年,南京自然灾害严重,加之贪官污吏盘剥勒索,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主政,江苏常熟人翁同龢任户部尚书。于是有人用双关语写成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88.
在左宗棠的一生中,最辉煌的部分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新疆。与李鸿章据理力争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企图瓜分西北。在处理新疆问题上,左宗棠与清廷重臣李鸿章出现了分歧。李鸿章  相似文献   
89.
陈鲁民 《唯实》2005,(8):124-124
当官是几等人才?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夫子说:学而优者仕。那个时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中最优秀的去当官,自然是一等人才。可李鸿章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当官,倘若这人连官都不会当,那就太不中用了。”干天下最容易的事,那肯定是末等人才了。  相似文献   
90.
李鸿章旧影     
孙郁 《前线》2009,(1):60-60
自从洋人敲开古中华的大门,在国人记忆里,耻辱痕迹遍地,可记片断多难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就让人一言难尽,如今思之,不禁为其隐痛不已。 过去国人只是从自身视角看李氏的一生风云,史家的情感多少渗透在价值笔法里。其间也不免民族主义的成分渐多。但洋人怎样看这个历史人物,他们笔下李氏的形象如何.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