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篇
  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220篇
中国共产党   223篇
中国政治   420篇
政治理论   70篇
综合类   1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公元1644年,似乎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先是李自成百万农民军兵临京师,继而,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之崇祯帝在犯了无数错误之后,在秉笔太监王承恩随侍下,自缢于煤山老槐树。  相似文献   
132.
李志坚 《中国人大》2010,(21):54-54
徐州有家民办的圣旨博物馆,我去那里参观过。从数量惊人的圣旨、懿旨中,看到清代慈禧太后的一条。慈禧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达的这道懿旨,总体意思是"一视同仁",就是全国妇女,不分民族,都要做三件事,其中一件是"劝阻汉族缠足的陋习"。  相似文献   
133.
《各界》2010,(6):F0003-F0003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横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相似文献   
134.
清朝前期涉外法的渊源,既有皇帝谕旨和成文法典,又有判例成案和习惯惯例,还有与周边国家签订的双边条约。这些法律渊源有层次、范围和效力的差别。与前代相比,清朝前期涉外法的渊源有三大变化:一是大量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二是典型判例"乾隆九年定例"的出现;三是多个双边条约的制定。这些都是明代以前涉外法律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35.
李雪梅 《法律科学》2010,(6):159-167
工商会馆碑是清代行业规范的重要载体,而行业规范又是中国传统非正式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以百记的清代工商会馆碑刻,记载着行业公产保护、行业准入与自律自治、同业互助救济与应急救援等事宜的规范内容。透过这些静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城市社会中非正式法的形成与运作机制,以及清代工商行业与社会、工商组织与业者个体、非正式法与正式法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妥协的动态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36.
137.
严雷 《新长征》2008,(5):54-55
冯延巳、晏殊、欧阳修同是生活在五代及北宋前期的词人,他们所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更为巧合的是他们都担当过同一职务——宰相。他们也有着同样爱好一以词寄兴。身为宰相的他们,身兼要职,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责任。必然生出许多忧愁。细观三家词作,虽同为愁语.但对愁的理解和解决方式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8.
为防备水旱等自然灾害,清政府非常注重仓储建设,不仅在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立常平仓,还鼓励民间在农村设立社仓。除此之外,为了特殊的用途,清政府建立了专项国家粮食储备,其中最主要的是设在京师及其附近的京仓、通仓和内仓。  相似文献   
139.
吏役以"准正式结构"的名义成为清代地方行政的主体.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地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上级衙门吏役对下级衙门的牵制和对地方社会的骚扰、吏役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要挟本衙门官长或消极怠工甚至罢工,以及因吏役有犯而使官长受到牵连等,是"吏役病官"的主要表现形式. "吏役"病"官"现象的发生与前者处于行政权力的前沿直接相关,加重了清代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影响到基层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40.
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乾隆三十一年山东邹县的一起民事调解案件的法庭笔录为分析对象 ,仔细解读其中蕴涵的 ,同时也是被中外法律史学者广泛争论的若干清代司法实践问题 :一是帝国官僚的诉讼态度与小民百姓的诉讼策略 ;二是帝国衙门的纠纷解决手段 ;三是解决纠纷 (裁判 )的依据 ;四是清代法律的表达与实践。此外 ,本文不仅“深描”这份法庭笔录 ,而且把它置于广阔的帝制中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经济、日常生活、司法体制、诉讼理想和现实的语境当中进行考察。与此同时 ,受到“复调”理论的启发 ,本文在叙述风格上也作了一些尝试 ,以期通过这一文体的尝试彰显传统中国司法运作的复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